• 05-10
    2017

    央行重启逆回购应对到期压力 下半月再收紧可能性大

    面对大额逆回购到期,10日,央行如期重启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据悉,央行10日早间将开展1100亿元逆回购操作,包括7天期900亿元、14天期100亿元、28天期100亿元,但资金投放量仍不及今日到期逆回购的1900亿元,故将实现净回笼800亿元,为连续第四日净回笼。  分析人士指出,考虑到逆回购到期增多、下周面临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及企业缴税等因素,预计央行将适时重启流动性投放进行对冲,短期内资金面应无恙,但后半月资金面再现收紧的可能性依旧不小。  本周以来,虽央行暂停公开市场操作(OMO),但市场资金面延续回暖势头,场内资金供给增多,融资难度下降。  9日,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仍呈现宽松态势,中短期限回购利率多数小幅走低。存款类机构间质押式回购利率方面,隔夜品种持稳于2.81%,7天品种反弹8BP至3.03%,中等期限的14天和21天回购利率双双下跌近10BP,更长期限的1个月回购利率跌约4BP,3个月品种小涨5BP。据交易员反映,昨日市场资金面表现宽松,早盘即有大行融出,隔夜、7天等主力需求品种供给充沛,机构需求陆续得到满足,即便是质押信用债的机构轧平头寸的难度也不大。  市场人士指出,月初资金面通常偏宽松,虽然本月头两三个交易日资金面较为紧张,但在央行未增加流动性投放,甚至实施净回笼的情况下,从上周后半周开始流动性自行回暖,说明当前流动性总量问题还不大,月初一段时间资金面应基本无恙;但是,近期央行流动性供给有限,缴税及外汇占款变动等可能导致金融机构超储率进一步下降,总量约束是存在的,后续资金面仍面临多种因素扰动,再现收紧及波动加大的情况或难避免。  值得一提的是,本周以来资金面虽恢复宽松,但是资金价格依旧高企。以7天期回购利率为例,近期DR007在回落至3%附近后呈现下行乏力的特征,5月以来DR007均值约为3.05%,仍高出前两个月均值20BP左右,比央行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亦高出近60BP。货币市场利率中枢可能已进一步走高,且在央行继续管控流动性供给的情况下,未来也难有太大的下行空间。转载自新浪财经
  • 05-08
    2017

    央行主管媒体:稳是强监管去杠杆主基调 勿危言耸听

    近期,股市、债市的短期波动,进一步引起市场人士对于当前金融监管政策的探讨。  在这些探讨中,不乏一些建言甚至担忧的声音。比如有券商资管研究者认为,当前金融市场波动有加大倾向,相关预期也有浮动的征兆。对此,监管者需要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遵循稳中求进总基调,防范极端情况出现,尤其要严防“钱荒”等极端事件的重演。另有投行观点表示,控制杠杆率无疑有利于金融体系的长期健康,但短期而言,特别是如果各监管部门协调不畅,紧缩性的政策很可能引发更多信用事件,导致流动性骤然紧张且市场波动性加剧。  毫无疑问,对于市场从业者的研究提醒,相信有关方面不会置若罔闻,而是会兼听则明。但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市场对于当前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无需过度忧虑,需要稳定预期。也就是说,各方既要充分认识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强监管、温和去杠杆、防控金融风险的决心,也要看到,“稳”是金融强监管去杠杆的主基调,“稳”是做好金融工作、维护金融安全的大前提。  一方面,加强金融监管,推动温和去杠杆,是防控风险隐患,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必要举措。*近几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结构转型调整,此前被高速增长所掩盖的风险隐患逐渐暴露,部分资金“脱实向虚”现象有所加重,金融领域也再次出现资金空转、“以钱炒钱”等苗头。不管是“脱实向虚”,还是“以钱炒钱”,或者是金融机构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都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滋生金融风险,产生扰乱市场秩序的金融乱象,长此以往则会动摇实体经济根基,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强化金融监管,正是防风险、抑泡沫的需要。  也正因此,近期从货币政策到监管政策,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旨在温和去杠杆,弥补监管短板,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比如央行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货币政策更加强调稳健中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适中水平,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趋严,考核加码。银监会密集下发多个监管文件,针对“三套利”、“四不当”以及金融乱象等进行专项治理,推动银行业风险防范与杠杆控制。证监会、保监会同样出台具体措施,着力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治理金融市场乱象。  另一方面,市场各方也无需过虑,在金融强监管去杠杆的过程中,“稳”依然是主基调,是大局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这就是说,在经济金融领域要有所进取,有所作为,前提是稳,是度的把握。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年初撰文阐述货币政策思路时表示,“稳”主要体现在货币信贷总量要稳,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金融体系要稳,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证监会年初召开的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更是将“稳”总结为六个方面,其中一条就是“资本市场运行要稳,这是改革发展措施的基础”。在“稳”的基础和前提下有所“进”,这无疑就决定了在坚定决心强化监管去杠杆的同时,节奏与力度的把握,当是有关方面考虑之中的因素。  当然,市场各方要充分把握好短期阵痛与长期健康发展的关系,勿以眼前的市场小幅波动而危言耸听,扰动有关方面加强监管、温和去杠杆的决心。对此,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陆磊此前表示,有效防控风险需要排除市场略有波动就是系统性风险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思维。陆磊表示,金融市场牵涉多方利益,博弈结构复杂。股市、楼市、汇市、债市稍有波动,就有一些人跳出来,夸大渲染金融风险和社会稳定问题,误导网络舆论,或者给央行戴高帽,或者以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迫使监管层妥协。既要看到金融风险的危害性,也要有底气、有决心,要防范夸大渲染金融风险和社会稳定问题,防范道德风险。从这个角度看,保持战略定力,拿捏好调控与监管力度,之于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部门,至关重要。近日,在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时,人民银行党委表示,“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在当前宏观背景下,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中性,更加审慎,以更好地平衡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在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监管协调、统筹推进,成为各方共识。在前述会议上,人民银行再次强调了“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而在同样的传达学习会议上,银监会党委指出,“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积极主动地参与监管协调”;证监会党委表示,“自觉维护和依靠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可以预期,随着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完善,金融发展和监管将形成强大合力,宏观调控与监管政策的效果将逐渐显现,金融风险将得到有效控制。对此,市场各方当有明确预期,摒弃不必要的担忧情绪和非理性行为。转载自新浪财经
  • 05-03
    2017

    证监会: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重要位置 梳理各项风险点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并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证监会党委立即组织学习,5月2日上午又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资本市场和证监会系统实际,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证监会党委认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上下同心同德,坚持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一季度经济运行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势头,实现良好开局,增长和效益回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市场预期改善。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宏观环境更加有利,投资者信心更加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科学总结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全面分析了当前金融形势,对维护金融安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形势下维护金融安全的6项重点任务,为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水平、提高金融工作能力、防范金融风险指明了方向。证监会党委深刻认识到,今年我们党和国家大事多、要事多,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是头等大事。做好今年的工作,就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提高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金融工作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当前要结合资本市场实际,准确研判各种风险,不放过一个风险隐患,逐项细化分解,把防控风险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做实做细。  证监会党委要求,全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和决策,将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放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大局中来统筹谋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始终保持依法全面从严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着力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协调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稳定发展和监管工作,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和作用。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梳理资本市场各项风险点,自觉维护和依靠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牢牢把握资本市场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转载自新浪财经
  • 05-02
    2017

    4月制造业PMI连续7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确认经济企稳局面

    国家统计局4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2%,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专家认为,PMI指数连续7个月处于51%以上扩张区间,进一步确认经济企稳的局面。  PMI指数增速回落  “4月PMI指数增速比上月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有四方面。”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统计师赵庆河表示,一是市场供需增速有所放缓。二是高耗能行业景气度降至收缩区间,特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PMI为45.1%,大幅下降6.9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下,为今年以来低点。三是受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部分行业供求关系变化等影响,价格指数明显回落。四是进出口扩张速度有所放缓。进口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50.2%和50.6%,分别比上月回落0.3和0.4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5.970, -0.05, -0.83%)**经济学家连平表示,4月份,制造业供需两端齐走弱,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出厂产品价格都有回落。此外,生产指数自今年年初以来**回落。维持一季度经济增速为年内高点、全年增长可能出现前高后低的判断。  方正证券(8.360, -0.08, -0.95%)**经济学家任泽平表示,从五大分项指数来看,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均下降,原材料库存与上月持平,产成品库存上升,主动补库存结束、向被动补库存阶段转换。  同时,也要看到一些积极因素仍在不断积累。赵庆河表示,一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继续发挥**作用。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PMI分别为52.1%和53.4%,分别高于制造业总体0.9和2.2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品制造业对稳定经济增长作用不断增强。消费品制造业PMI为52.2%,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保持稳步增长。三是小型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  短期经济仍存压力连平认为,从企业规模来看,不同类型企业的景气状况分化现象明显收敛。制造业PMI小型企业指数是近两个月以来三大类企业中**上升的一类,并且回升幅度较大,两个月合计回升了3.8个百分点。2014年8月以来,小型企业**回升至荣枯线水平,简政放权、降税清费等政策逐渐释放效力,促进小型企业景气状况好转。去年三大类型企业景气状况出现明显分化。今年年初以来,大型企业PMI下降,中型企业保持平稳,小型企业PMI大幅回升,分化现象逐渐收敛。  “近期金融去杠杆和库存周期接近尾声对短期经济运行产生一定压力。”任泽平称,但供给出清、需求复苏,经济短期W型、中期L型,企业资产负债表持续修复将为中期新周期酝酿力量。  招商证券(15.800, -0.14, -0.88%)宏观团队**分析师张一平认为:“目前防控金融风险是政策重心,流动性环境、融资成本以及企业发展预期受到冲击,大型企业PMI跌至过去8个月以来的**水平,显示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九州证券全球**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值得注意的是,PMI处于高位,进一步确认我国经济企稳的局面。但需关注严监管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对经济的影响。4月以来,监管层频频发文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力度,金融的严监管将会直接影响到实体企业的融资水平。与此同时,房地产调控效应的逐步显现,也对经济构成一定压力。转载自新浪财经
  • 04-27
    2017

    央行: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 加强金融监管协调

    4月26日上午,人民银行党委迅速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人民银行贯彻落实举措。会议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形势,总结了今年以来经济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对各地区各部门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以及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对于全党、全国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明确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发展总体态势,深刻指出了当前我国在推进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强调了金融工作指导思想,部署了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为我们进一步提升宏观调控水平、深化金融改革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会议强调,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下半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人民银行系统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推进金融改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着力增强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三去一降一补”,深化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会议要求,人民银行系统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下一阶段经济金融工作的统一部署,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抓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的落实,促进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转载自凤凰财经
  • 04-25
    2017

    证券法二审七大焦点:注册制暂不规定 收购资金说明来路

    证券法修订草案24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在充分考虑我国证券市场实际情况、认真总结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证券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聚焦七大市场焦点。  注册制:具体内容暂不规定  全国人**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建介绍,2015年12月,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目前注册制改革相关准备工作仍在进行,具体改革举措尚未出台。据此,对现行证券法第二章“证券发行”的规定,暂不作修改,待实施注册制改革授权决定的有关措施出台后,根据实施情况,在下次审议时再对相关内容作统筹考虑。  同时,为了做好修订草案与注册制改革授权决定的衔接,体现改革方向和要求,修订草案二审稿增加规定,国务院应当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授权逐步推进股票发行制度改革。  监管:执法权限、处罚力度双升级  针对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新特点,在认真总结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草案二审稿对相关规定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增加证监会应当依法监测并防范、处置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原则规定;进一步发挥证券交易所的一线自律管理职能;对涉嫌违法人员实施边控等措施;加大对证券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完善处罚规则,提高罚款数额。  收购:增持资金应说明“来路”  对于近年资本市场上的举牌收购热潮,草案二审稿强化持股达到百分之五的投资者的信息披露义务,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收购。  草案二审稿要求投资者在持股变动公告中应当公告增持股份的资金来源以及在上市公司中拥有表决权的股份变动的时间及方式;对投资者违规增持的股份,明确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行使表决权;将在上市公司收购中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收购行为完成后不得转让的期限,由“六个月”延长为“十八个月”。  信息披露:全面升级为专章规定  草案二审稿将现行证券法“证券交易”一章中的“持续信息披露”一节扩充为专章规定,并予以修改完善:扩大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范围,增加信息披露的内容,明确信息披露的方式;强化公司董事、监事、**管理人员在信息披露中的责任;明确信息披露的一般原则要求,强调信息披露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简明清晰,通俗易懂;应当同时披露、平等披露。  证券交易:增加操纵市场等情形  关于证券交易,草案二审稿作出以下完善:扩大应予严格规范的内幕信息知情人的范围,增加操纵市场的情形;增加禁止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证券交易的规定;进一步强化证券交易实名制的要求,禁止利用他人账户从事证券交易;增加对程序化交易的规范;规范上市公司停牌、复牌行为,防止上市公司滥用停牌、复牌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投资者保护:设专章作规定  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如何更好地保护投资者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草案二审稿设专章从规范现金分红、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先行赔付制度等方面强化投资者保护。 草案二审稿强调证券公司销售证券、提供服务,应当与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规定征集投票权制度,增加中小股东在上市公司中的话语权;规范现金分红,要求上市公司应当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分配现金股利;规定债券持有人会议和债券受托管理人制度,更好保护债券持有人合法权益。  草案二审稿还规定先行赔付制度。发行人因欺诈发行、虚假陈述或者其他重大违法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相关的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可以委托国家设立的投资者保护机构,就赔偿事宜与投资者达成协议,予以先行赔付。  多层次资本市场:作出原则规定明确三层次  草案二审稿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要求,增加了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原则规定:将证券交易场所划分为证券交易所、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新三板)和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区域性股权市场三个层次;考虑到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目前的发展情况,在证券法中对其只作原则性规定,授权国务院制定具体管理办法。转载自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