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12
    2017

    金融时报:IPO放缓有利于改善投资者情绪

    中国证监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19日,今年证监会共审结IPO企业257家,其中,已核准的IPO企业188家;未通过发审会(被否决)的IPO企业24家;终止审查(申请撤回)的IPO企业45家。IPO审结通过率约为73.15%,未通过(包括终止审查和否决)率约为26.85%。从目前IPO企业终止审查和否决情况看,从严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期,各方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不断建言,尤其是对IPO暂停与否多有争议。证监会在此时点发布了上述数据,以及集中公布了35家终止审查及18家未通过发审会的IPO企业情况,这一举措既有助于提高发行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各方对IPO的关注。  实际上,近几周新股发行家数、融资金额的下降,已经被视为监管层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的动态调整。*近三周,证监会核发IPO家数分别为7家、4家和8家,与端午节前每周核发10家左右相比有所减少。同时,IPO融资金额上限出现同步下滑,*近三周的融资上限分别为23亿元、15亿元和25亿元,而该数据在前几个月曾保持在每周60余亿元的水平。  有分析认为,新股发行节奏的放缓,虽然并不必然影响股票市场走势——A股市场历史上曾9次暂停IPO,似乎均没有改变市场的基本走势,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监管态度上的积极变化,有利于改善投资者情绪。  从这个角度看,近期监管层放缓新股发行节奏、集中公布新股发行审核情况,意在加强市场引导,寻求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公约数,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凝聚共识的难度在加大,形成合力的难度也在加大。而要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发展合力,就需要寻找**公约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把**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对此,有评论称,要把改革发展的好事办好,就必须在寻求**公约数上下大工夫。有些决策在酝酿过程中,遇到有些同志不理解、不支持,不要紧,听一听人家的意见建议是否有可取之处,看一看决策是否还有改进、改善的余地。面对不同的想法,要考虑哪些是可以“求同”的,哪些是可以通过做工作、形成或转化为共识的,哪些是可以继续“存异”的,把**公约数找出来。  过去一年多来,证监会加强监管,出台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举措。不管是打击内幕交易、“顶格”处罚违法发审人员,还是遏制忽悠式重组,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于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打击金融乱象,净化市场环境,防范金融风险,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近一段时间的资本市场上,有关改革发展的建言不断交锋,各种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凝聚改革共识、形成发展合力的难度在加大。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任务紧迫,防范金融风险的任务艰巨,要促进资本市场更好地稳定健康发展,显然需要寻求**公约数。  寻求资本市场发展的**公约数,须强化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功能,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能力。资本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场所,既要有融资功能,也要有投资功能,二者不可偏废。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融资功能,深化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支持各种类型的企业扩大股权融资,形成投融资功能平衡的市场。同时,监管方须进一步强化发行监管,严格审核,在严防企业造假的同时,不断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形成“能进能退”机制的常态化。寻求资本市场发展的**公约数,须切实维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良好发展的基础。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内在要求,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从监管者角度看,要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净化资本市场生态环境,维护市场秩序;要继续夯实市场基础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筑牢市场发展的根基;要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同时,投资者也要树立理性投资理念,正确认识市场波动,更不应沉迷于垃圾股炒作,要杜绝赌博心态,回归投资本质。  寻求资本市场发展的**公约数,须以改革为**,以稳定为底线,以发展为主旋律,协调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稳定发展和监管各项工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资本市场能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能发挥多大作用,首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是稳定。在稳定的前提下,资本市场需要以改革为**,促进发展这一主旋律。同时,在我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进程中,需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市场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协调推进改革、发展和监管的各项工作尤为重要。  人心齐,泰山移。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唯有各方登高望远,着眼未来,找出**公约数,才能共同塑造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转载自金融时报
  • 06-08
    2017

    金融监管标准体系生变!五部委联合发文

    摘要: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标准委等5部委发布《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主要任务有,一是建立新型金融业标准体系,全面覆盖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统计、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等领域;二是强化金融业标准实施,发挥政府、行业协会、认证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作用;三是建立金融业标准监督评估体系,分类监督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实施;四是持续推进金融国际标准化,在移动金融服务、非银行支付、数字货币等重点领域,加大对口专家排出力度,争取主导1-2项国际标准研制。以下为全文: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标准委等5部委联合发布了《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银发〔2017〕115号)(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规划》强调,以支撑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为目标,坚持需求**、创新驱动、统筹协调、注重实效的原则,围绕统筹监管系统能重要性金融机构,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重点标准研制和实施。《规划》确立了“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金融业标准体系进一步优化,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10项以上,推动3个以上金融业社会团体发布团体标准;金融业标准水平明显提高,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显著增强;金融业标准实施效果显著增强,新发布的重点金融业国家标准开展质量及效益评估的比例达到50%以上;金融业标准化机制更加完善,对金融业科学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主导研制金融业国际标准取得实质性突破。《规划》围绕标准体系、标准制修订、实施、宣贯、国际标准化提出了金融业标准化工作的四项主要任务。一是建立新型金融业标准体系,全面覆盖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统计、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等领域;二是强化金融业标准实施,发挥政府、行业协会、认证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作用;三是建立金融业标准监督评估体系,分类监督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实施;四是持续推进金融国际标准化,在移动金融服务、非银行支付、数字货币等重点领域,加大对口专家排出力度,争取主导1-2项国际标准研制。《规划》立足目前金融业发展中迫切需要多部门协同的领域,针对标准制定、衔接配套以及实施等问题提出了5项重点工程,包括:金融风险防控标准化工程、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互联网金融标准化工程、金融标准认证体系建设工程和金融标准化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此外,《规划》从强化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支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人才培养、发挥基层行业主管部门主管能动性等五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强调强化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协调配合,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投入,健全完善激励机制等。转载自凤凰财经
  • 06-06
    2017

    监管治乱有利市场健康发展 投资者关注趋于回归理性

    从股市4月份阶段性高点到5月底阶段性低点,上证指数自3295.19点迅速调整至3016.53点,24个交易日内跌幅达到8.5%。“从4月中下旬以来的市场走势来看,中国股市出现了一波下跌行情,但在大盘下跌的同时,一些板块的白马蓝筹股却连创新高。”华安证券(9.630,0.05, 0.52%)**宏观分析师徐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股票市场的走势出现分化,其实更能反映出不同企业基本面的变化。而对于此前的金融强监管、与近期针对高管减持的政策“补丁”,徐阳认为,监管层加强对股市的监管,目的是为了治理资本市场的各种乱象,净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运行,让资本市场真正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除了国内监管政策对当前中国股市的影响,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扩大开放,国内股市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市场,应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分析。  强监管致投资者悲观 中国“漂亮50”风景靓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美国股票投资史上的一项重要转变,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贡献了一个非正式的股票流行用语——“Nifty Fifty”,翻译成中文为“漂亮50”,特指纽交所50只备受追捧的大盘股。就在近期沪深股市进入剧烈调整期间,“Nifty Fifty”隐隐约约地找到了它的中国版本。“本轮市场行情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市场总体呈现振荡调整行情,板块和个股市场表现出现分化;二是从板块来讲,以家电、白酒为代表的大消费板块和大金融板块受到市场追捧,TMT等板块的估值和盈利均有所回落;三是从个股来讲,一些高估值的成长性股票和小盘股跌幅较大,白马龙头和蓝筹股稳步增长。”徐阳向记者表示,中国“漂亮50”正成为当前中国股市一道靓丽的风景,配置白马龙头也成为当前市场的重要选择。  事实上,结构性的股市分化不仅为股市整体呈现的下行态势展示出些许亮色,也为理解股市下行提供了线索。首先是当前金融去杠杆与金融强监管。采访中,徐阳向记者表示,金融去杠杆的原因是原来的杠杆太高了,在过去几年流动性宽松背景下,很多银行资金通过同业业务、表外理财、委外业务的方式在金融领域内空转。杠杆越来越高,增加了金融领域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所以目前金融领域去杠杆是在对金融体系进行“在线修复”,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在监管机构强监管下,一些银行纷纷赎回委外资金,另外证监会也加强了券商的资管业务的管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徐阳看来,强监管并没有实质影响到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虽然银行委外资金有部分资金投向了权益类市场,但比率只有10%左右,委外资金赎回并没有对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产生重大冲击。但是强监管影响了投资者的市场情绪,导致很多投资者表现出悲观的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股市的走势。”他表示。  其次是股价回归了企业本身价值。“我们看到国内股市出现了分化,一些高估值的成长性股票和小盘股跌幅较大,说明一些小市值、成长性股票原来估值过高,这些股票前期的增长脱离了企业基本面,在本轮股市阶段性调整下,股价出现较大跌幅,也是股价回归企业本身价值的体现。”徐阳向记者分析称。  再次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略有加大,这在基本面上令股票市场承压。统计显示,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9%,高于预期值6.8%和前值6.7%,但环比较前值出现下降。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消费平稳但乏力,同时住宅价格上涨依然不断挤出消费。  此外,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27.8亿元,同比增长14%,但低于前值23.8%,增速出现较快回落。  **则是市场流动性的趋紧。统计显示,截至5月27日,上海银行(24.540, 0.22, 0.90%)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一年期报价4.3544%,已经高于上海银行间市场的一年期贷款基础利率(LPR)和央行一年期贷款利率。“5月份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净投放200亿元;同时,6月份美联储加息概率仍然很高,国内市场已经开始对于美联储加息作出反应,在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利率水平会随之升高,银行资金成本自然走高。由于当前经济压力较大,很多企业并没有主动借贷并扩大生产的冲动,因而贷款利率上升不足,但实际贷款利率应该更高。”徐阳分析称。  资金脱虚向实需要过程 挤泡沫令部分股票回归合理市值  股市振荡运行且走势分化受经济基本面影响,也反映出了不同企业基本面的变化。“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一些高市值、脱离基本面的公司股票也在挤出泡沫,让其回归合理净值。  此外,股市走势也反映了我国实体经济运行的一些信息。事实上,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一些中小企业首当其冲,这些企业运行成本较高、融资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收益下降。因此,这类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再叠加资金面收紧的情况,反映在股市上,即一些以前高估的小盘股股票出现较大的跌幅。再者,股市的表现也说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实体经济确实承受着一定压力。“但是目前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有利于降低经济运行的风险,可以促使资金未来脱虚向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中国经济更早地实现产业升级。”徐阳称。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股市的走势主要取决于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央行货币政策以及监管层的监管举措,而海外市场负面消息的冲击则属于次要因素。  首先,从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来看,下半年经济增长要看基建和房地产投资能否有所改善,如果出现继续下滑的迹象,中国宏观经济将难以维持一季度经济增长的态势,股市将受到一定影响。  其次,在目前市场低迷的行情下,投资者比较关注货币层面的动态。从国内因素来看,央行会根据当前经济运行状况适当调整市场的流动性。从国际因素来看,6月份美联储加息可能会促使中国央行被动缩紧。  事实上,为了保持市场流动性的稳定,央行择机开展的公开市场逆回购和MLF操作,将有利于市场形成稳定预期。  **,市场*为关注的其实是金融监管去杠杆的后续进展。“比如,对于银监会未来一些监管跟进要看各大金融机构通过自查去杠杆的程度,是否需要出台更为严格的‘管理办法’或‘条例’。但金融机构强监管无疑是今年的主基调,投资者需要时间来适应,资金脱虚向实需要一个过程,短期来看,A股市场仍会保持目前的振荡走势。”徐阳分析称。  监管治乱有利市场健康发展 投资者关注趋于回归理性  如何看待股市下行前后的一系列监管动向呢?采访中,徐阳向记者表示,监管层加强对于股市的监管,目的是为了治理资本市场的各种乱象,净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运行,让资本市场真正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而对于一系列政策、制度层面上的变化,首先需要关注的是银监会开展的对于同业业务、表外理财以及委外资金的治理。本次强监管的重点在于治理银行的委外业务,而委外资金的大量赎回影响了投资者的市场情绪,并且后续监管政策的跟进将会继续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和投资者的信心。  其次,在5月份保监会对于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的规定中,重点检查违规的重大股票投资和违规放大杠杆的投资行为,这将有效规范险资入市,并且有利于防控金融风险,推动保险资金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需要重点关注针对一些大股东野蛮减持的行为。  今年5月27日,中国证监会修订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它的意义在于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直接提振投资者的市场信心。长期来讲,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机制,同时,通过打击短线投机行为,来引导投资者更加注重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对于本轮股市的走势,我们比较关注的是目前市场出现的分化以及投资者投资理念的变化。”徐阳认为,相比过去,*近投资者更为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开始注重价值投资,一些通过炒作概念起来的高市值股票逐渐被市场抛弃,这实际上是市场回归理性的表现。  整体上看,投资者希望资本市场回归本源,而监管层治理资本市场的各种乱象将有助于市场平稳健康的发展。对于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方面,徐阳认为,第一,市场应该从基础架构上保障普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比如*近对于大股东减持出台的政策就有利于维护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健康发展。  第二,有效引导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中国股票市场对于很多个人投资者来讲风险很高,应该在市场基础制度架构上引导个人投资者选择其他相对安全的投资品种来规避市场风险,比如货币基金和理财产品。第三,从目前市场发展来看,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占比会越来越高,市场会更加趋于成熟和稳定,监管层应该在此契机下,加快金融改革和创新,在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使中国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资本市场开放正在扩大 应以更广阔视角分析A股  除了需要重点关注国内经济基本面与政策面对当前中国股市的影响外,业内人士还愿意以全球市场的视角观察A股目前的运行与调整。“我们发现,现在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扩大开放。通过沪港通、深港桶及债券通等方式引导国际资金进入国内市场,国内股市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市场。”徐阳向记者表示,需要从全球的视角来分析A股的运行。“*近一段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地区突发事件频发,导致全球避险情绪升温,像美国发生了特朗普的‘通俄门’、 “泄密门”;巴西发生了总统受贿案;英国在大选前发生了曼彻斯特爆炸案;5月29日,朝鲜再次试射弹道导弹等。全球避险情绪升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市场偏好,进而会影响中国股票市场的走势。因此,我们在考虑国内资本市场运行时,更应以更加开阔的视角来分析。”他表示。转载自新浪财经
  • 06-04
    2017

    保监会人士:目前正研究监管沙箱 允许险企在一定范围创新

    6月4日消息,今日“2017年清华五道口金融论坛”进入第二天,中国保监会国际部主任姜波出席并发言。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承办,主题为“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业规范发展”。  他指出,在保险的监管问题上,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始终围绕一个重要的命题,即寻求加强监管和保护市场创新活力之间进入到一个平衡点,发展和监管是一对永恒的共生体。而保险监管也面临着传统与变革、取舍与扬弃的选择关系。  “我们一定要记住保险业是保险、保障, 保险业坚定不移地把创新发展放在行业发展的重要地位,保险业的保障功能是不能够忘却的,离开了保障,你搞了再多创新,就是离开了根本,保险业的创新的目的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更低成本、更便捷、更好的保险服务。”  他在会上称,保险监管思维模式的改变,需要对一些新的事物有一定的容忍度和灵活性,目前正在对监管沙箱进行研究,有些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他试一试,但是不能偏离根本。  以下为发言全文:  中国保监会国际部主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姜波: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就《保险业的创新发展问题》交流一些看法。  大家知道保险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金融行业,保险的原始形态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埃及,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同时保险业又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因为它主要是应对风险的,风险在,保险业就在。所以随着风险的演化,保险的需求也不断变化,新型的保险产品不断涌现,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云计算的运用,都推动着保险这个古老而年轻的行业不断创新。  首先,创新是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近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也是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  国家对保险的创新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在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当中明确提出鼓励保险产品的创新,切实增强保险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专门的配套政策,比如说像商业健康险的优惠政策出台,保险费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保险资金应用,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等,都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第二,创新是保险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保险市场逐步走向成熟,近五年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全国的保费收入从2011年的1.4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1万亿元,年均增长16.8%,总资产从6万亿元增长到了15.1万亿元,年均增长20%。为社会提供风险保障,从2011年的478万亿元增加到了前三季的2276万亿元。赔付从3929亿元增长到了1.05万亿元。  在座的可能有来自保险业的同仁,大家可能非常清楚,实际上改革开放这几次保险业的大发展都和保险的自我创新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说*早的营销员制度改革,是引入了营销员的制度,整个保险业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之后又有了银行保险。每一次大的发展都伴随着一定的波动和市场风险,但是总得来讲,在创新当中应对了风险,促进了行业的巨大发展。  在服务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更多行业进入者瞄准了保险产业链的各个部分,进一步细分保险市场,新兴产业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大量涌现,带来了如网络安全风险等新的保险需求,新技术的引入和数据分析工具对保险产品、渠道、风险、授信和决策等各个环境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财富的管理智能化,以及个性化体验等等,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都需要新的业态。这些目前在保险的产品设计、销售渠道、风险管控、理赔、反欺诈等方面,都在进行不断的创新。  一个例子,以前核保看片子,医疗健康险,有的保险公司已经用AI人工技术在看片子了,得出的初步结论和大的三甲医院放射科主任看的水平相差不多。所以,这些在保险业具体的应用当中已经有具体的体现。  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行业精细化运作和持续发展,扩大承保范围,实现个性化的定价,优化核保理赔,提升反欺诈的绩效,提升一定效率,助力风险管控,等等。  第三,创新也提供了我们赶超国际同行的机会。  因为保险*早是一个舶来品,大家知道英国是非常发达的,英国的驻华大使每次到我们外交部门拜会以后,就来保监会拜访,也反应了英国非常重视保险,发展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从技术的角度而言,目前国内保险机构和国际先进的机构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讲在某些领域我们还是有**的。在互联网保险方面我国在国际上还处于前沿的水平。  总之,创新可以缩短与发达市场保险业的差距,甚至可以在部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对此我们抱有充分的信心。  第二方面,我把近期保险创新实践的情况给大家做一个报告。  一讲创新大家更多想从技术、产品这个角度讲,其实一个**的创新是制度的创新。因为保险业的本业是什么?从寿险来讲,是市场化解决养老、医疗问题高效率的手段。在这方面,以前各个层次(国家、业界、个人)的认识还不是非常充分,但是近年来大家都认识到,这种制度的创新对于国家的意义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社会管理的创新,整个大家看到目前在健康领域,健康险国家的决心是非常大的,赋予商业保险更大的责任。下一步养老、医疗,三支柱的养老体制建立可能是势在必行的,制度的创新将会从根本上推动我们商业保险的发展。  大家知道全球前十位的保险大国人均保费基本上是3000-4000美元,我们中国目前大概在第二、第三位,我们人均的保费只有不到300美元。换句话说,只要你提高一倍,在制度方面养老、医疗方面有一个大的突破,整个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将会在全球上一个大的台阶。  今天我们很荣幸一会儿澳大利亚的Megan Beer女士还会讲澳大利亚的情况,其实制度的改变,整个对养老跟寿险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增长几乎是一个井喷式的,所以这块一会儿也会分享。  保险业像公共责任险、城乡大病医疗保险、住宅地震巨灾保险这些领域,包括小麦的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等,很前沿一些概念已经成为一个保险业的常态了,许多公司都在应用。像天气指数保险等等,许多保险公司都应用得非常熟练了。还有像投保贷、助学贷款、信用保险等等。  保险创新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比如说像苏州的模式,因为保险的特点是长期股权方面是非常有优势的,以创新型的股权投资基金模式支持地方的经济发展,以前像京沪高铁,下一步在国家的城镇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经济的协同发展等等方面,保险业也可以说有非常深入的实施机会和可能性的。同时在PPP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棚户区改造等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  实际上可以讲,真正的保险资金优势发挥还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下一步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与此同时,保险业的创新是帮助小微企业和科技企业成长,像政府、银行、保险模式,小额贷款保险可以真正为高成长性的一些小微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征信服务。*近有一个光伏的组建保证保险,对光伏电站的运营方面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日常生活,像退货运费,你在网上订了很小的一个单子,都可以有退货运费的保险。网络账号的安全保险、航班延误险,有的银行发的信用卡里附带的航班延误险,他们开玩笑还希望航班延误,一延误以后拿这个卡几个小时退多少钱,这都是一些细小的对生活的影响。*近像北京市,以前撞车,车停在二环中间的路上,说了半天也不甘,*近北京市保监局推出的事故理赔APP,非常简洁的一个模式,警察处理起来也方便,方便了日常的生活。  关于保险的监管问题我给大家做一个分享。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始终围绕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寻求加强监管和保护市场创新活力之间进入到一个平衡点,就像中医一样,一加一减,发展和监管是一对永恒的共生体。保险监管也面临着传统与变革、取舍与扬弃的选择关系。在这里面我们一定要记住保险业是保险、保障,保险业坚定不移地把创新发展放在行业发展的重要地位,与此对保险业的保障功能是不能够忘却的,离开了保障,你搞了再多创新,就是离开了根本,因为创新的本身不是创造货币,把网上不能做的违法集资弄到网上都可以做的,保险业的创新不是这个目的,真的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更低成本、更便捷、更好的保险服务。  加强监管,基本上还是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三支柱的框架体系,有量化和定性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制度好,关键要落到实处。  保险监管思维模式的改变,可能需要大家对一些新的事物有一定的容忍度和灵活性,有一个词叫监管沙箱,目前我们也在对这个进行研究,有些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他试一试,但是不能偏离根本。总之,未来的保险业应该讲在整个金融行业中,在解决国家的养老、医疗和人们生活具体问题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有一句话还是不会改变的,但是说保险可以使大家的生活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转载自新浪财经
  • 06-01
    2017

    再融资新规+减持新规

    5月31日晚间,绿景控股宣布申请撤回定增申请文件,成为减持新规实施后的**调整定增计划的案例。稍晚时候,内蒙华电宣布终止定增,转而启动可转债发行。对于变动原因,两家公司均提及:政策法规、资本市场环境等已发生较大变化。经历了几年的快速膨胀后,万亿定增市场正面临大变局。继2月出炉的再融资新规后,证监会于日前发布实施修订版《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下称“减持新规”)。在对过桥减持、**减持、恶意减持、清仓式减持等行为予以制约的同时,也将非公开发行股份的减持纳入监控范围。“定增市场将告别‘制度套利’,进入更加健康、更加公平合理的时代。”在业内人士看来,经历了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定增几乎成了股权再融资的代名词,2016年,定增占市场整体股权融资的比例已高达80.05%。毋庸置疑,快速兴起的定增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但一些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现象也在滋生,过度融资、差价套利等行为并不罕见。监管层已然注意到了这一情况,由再融资新规、减持新规(以及去年发布的重组新规)所组成的一揽子监管措施,对定增形成了全面制约,压缩制度套利,缓解市场压力,而这也将*终推动再融资生态的重塑。一些公司知难而“变”对定增审核反馈意见的回复此前已经延期,绿景控股又在5月31日召开了董事会,决定干脆撤回定增申请文件,待调整方案后重新申报。尽管将撤回原因笼统地归于“相关政策、资本市场环境等已发生较大变化”,但在证监会宣布减持新规后次日便发出召开董事会的通知,并在5月31日作出“撤回”决定,很难不让市场将绿景控股此次调整定增方案与减持新规相关联。回溯此前公告,绿景控股于2015年9月2日发布定增预案,其后几经修改,*终确定按照10.89元/股的价格,向天安人寿、上海纪辉等八名投资方发行6.16亿股,募集67.12亿元资金投建北京明安儿童医院等项目,从而全面转型医疗服务行业。根据**收盘价(14.07元/股),绿景控股的市值仅为26亿元,但其意图定增募资67.12亿元,颇有“超比例融资”之嫌。不过,由于方案被受理时间较早(今年1月),已“躲过”再融资新规。此外,也尚未出现价格倒挂的情况。然而,减持新规的出炉,却可能令拟斥巨资参与定增的资金方备感压力。以天安人寿为例,其原拟斥资21.19亿元参与定增,从而获得定增后上市公司24.29%的股份,该部分股份锁定期为三年。根据减持新规,天安人寿要想实现退出,至少要在已有的三年限售期上再加一年多,相当于持股时间被拉长了近50%。调控“进”“出”两端“目前来看,监管层调整再融资市场使用的是一套‘组合拳’,此次减持新规落地,或意味着调整初步完成。”沪上某私募人士告诉记者。2月17日,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以及《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统称“再融资新规”)。据介绍,再融资新规的监管点主要集中于定增的发行、实施阶段,用“定价基准日只能是发行期首日”、“拟发行股份不得超过发行前总股本的20%”、“距离前次募资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等硬性要求,挤出定增前期、中期的套利空间。“此次,减持新规则是对定增退出阶段予以限制,设立多重退出时限,拉长持股时间,使参与者无法一走了之。”上述私募人士认为,“进”、“出”两端均被锁定,倒逼资金重新审视定增参与机会,更加关注标的公司本身的成长性,而依赖非快进快出的制度套利。事实上,对于定增市场的调整早在2016年便已有端倪,被称为“史上*严”的重组上市新规就取消了借壳的配套募资,从而斩断原本赢家通吃的“局内人”利益链。市场对定增的看法也由此渐趋理性、冷静。定增市场显著降温“自再融资新规出台以来,定增市场降温明显,由于价格倒挂等原因,部分公司拿到了定增批文,都无法按计划推进方案。买了就套的定增,谁会参与呢?”北京某熟悉定增市场的机构人士表示,如今,减持新规又延长了定增股的锁定时间,进一步降低了资金参与的积极性。上证报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根据**收盘价计算,目前有91家上市公司已过会的定增方案遭遇价格倒挂,部分方案的倒挂幅度甚至高达40%,其中不乏早在2016年就已拿到批文的公司。面对股价倒挂,有公司已经选择了放弃,典型如新时达,公司今年3月21日披露,自2016年3月28日收到证监会的核准批复后,公司已完成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相关事宜的办理。但由于公司股票价格一直较配套募集资金的定增发行价格有一定差距,公司未能在核准文件有效期内完成发行股票募集配套资金事宜,遵照证监会的核准文件,批复到期自动失效。一边是定增新项目明显缩水,另一边,已认购定增者也备受煎熬,与去年定增市场极度火热、大量资金涌入反差明显,目前相当一部分定增认购者面临浮亏,个别上市公司的股价甚至较定增发行价下跌了约40%。据记者了解,由于前期参与定增的产品表现较差,机构投资者已经很难发出新的定增产品。曾计划投向定增市场的产品也大多调整方向,转向二级市场或其他领域。转向何方?自2014年开始,定增市场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015年和2016年,定增的融资规模分别为1.23万亿元和1.69万亿元,参与定增的投资机构家数分别为813家和814家。而在2010年至2013年,年定增融资规模基本都在3000亿元左右。在投行人士看来,对于大多数上市公司来说,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依然非常重要,尤其是开拓新业务、收购新标的,都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定增由于要求门槛较低、发行较为便捷,被上市公司所青睐,在*近几年快速膨胀。如今,在监管的频频发力下,定增市场的腾挪空间明显缩小,那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又将转向何处呢?据记者了解,可转债、优先股、配股等此前相对受“冷落”的融资工具正重回上市公司视野。有投行人士表示,此前定增门槛低、易操作,没人愿意做可转债,现在定增收紧,可转债有望成为替代部分定增的热门融资方式。如5月31日晚间,内蒙华电宣布,由于近期再融资政策法规、资本市场环境、融资时机等因素发生了诸多变化,公司决定终止此前筹划的定增方案,转而启动可转债的发行方案。根据公告,可转债拟募资规模为19.11亿元,与此前19.67亿元的定增募资规模基本相当。 转载自中国证券报
  • 05-31
    2017

    证监会:打击套利乱象 减持新规严控两类限售股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期间,监管层向A股市场释出了浓浓暖意,减持新规便是其中之一。  5月27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上交所及深交所同日也发布了相应的实施细则。新规针对突出问题,对现行减持制度做进一步完善,有效规范股东减持股份行为,避免集中、大幅、无序减持扰乱二级市场秩序、冲击投资者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新规均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这也意味着,A股投资者今日就将享受到新规带来的“福利”。有专家指出,减持新规有助于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对A股市场能够起到极大的提振作用。  **限售股:减持压力骤降  今年以来,*被市场所诟病的无疑是次新股**限售股解禁导致的二级市场巨额套现压力。在此背景下,次新股一次又一次遭到减持冲击,股价持续走低,其中5月受减持压力冲击*为明显的便是第一创业(9.470, 0.48, 5.34%)和帝王洁具(38.080, 0.96, 2.59%)。  以第一创业为例。5月11日,第一创业迎来9.8亿股**限售股份解禁,占公司总股本的44.77%,涉及的股东达36名之多。而该股解禁市值近200亿元,远高于解禁前第一创业不足45亿元的流通市值。由于此次**限售股东累计了超过50%以上的浮盈,巨大的套现冲动令第一创业股价在限售股解禁后的6个交易日里惨跌35.54%。更悲惨的是,考虑到其巨额限售股解禁,第一创业在5月初就曾出现过“闪崩”跌停,令投资者损失惨重。  随着减持新规出炉,次新股未来遭遇**限售股解禁的压力会大大减少。  相较于之前的规定,减持新规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IPO前发行的股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股份将与大股东和董监高所持股份一样受到规则约束。同时,在原有的减持限制比例下新增大股东和特定股东三个月内集中竞价减持不得超过总股本1%,大宗交易减持不得超过总股本2%的规定。换句话说,在新规之下,次新股面临的**限售股抛售压力会大大降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Wind数据统计发现,5月31日至12月31日,今年两市还将有涉及260家公司的343亿股**限售股解禁。而5月31日有**限售股解禁的为吉祥航空(21.810, 0.22, 1.02%)、东兴证券(16.970, 0.17, 1.01%)、高伟达(9.270, 0.18, 1.98%)、四方精创(45.930, 0.84, 1.86%)以及天顺股份(38.080, 1.72, 4.73%)。  以吉祥航空为例。5月31日,**限售股东上海磐石宝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公司)持有的2100万股限售股将解禁,占吉祥航空总股本的1.64%。根据减持新股,该股东若要在二级市场减持股份,那么5月31日减持股份上限是1280万股,这对比吉祥航空日均200万股的成交量,也算是一个天量了。但是若其直接通过大宗交易全部减持,那么受《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东及董事、监事、**管理人员减持股份实施细则》所限制,接盘方在受让股份后的6个月内不得转让股份。换句话说,如果该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解禁股,吉祥航空在二级市场未来6个月内都不会受到其减持带来的影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减持新规是单一限售股股东在二级市场减持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因此如果涉及多个股东持股,且持股比例不高的情况,股价同样还是可能受到股东减持的冲击。  以天顺股份为例。5月31日,该股将涉及众多**限售股股东的持股解禁,解禁总规模为746.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在限售股股东名单中,皖江(芜湖)物流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海通开元投资有限公司、白炳辉、朱希良分别持股450万股、300万股、250万股以及15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均超过1%。  那么,这些限售股解禁后在二级市场3个月内减持上限均为74.68万股,仅四位股东累计减持上限就达到近200万股,这对目前天顺股份日均80万股的成交量来说,也是会形成一定压力。但若按照之前规定,该股限售股股东解禁后3个月内的抛售规模可以达到总股本的10%,因此如今的解禁后减持量已是大打折扣。  定增限售股:减持规模“减半”  “在股东减持新规升级的十大措施中,完善大宗交易过桥减持监管安排是政策中**的看点,之前大股东通过过桥减持途径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此次新规有望堵上这个明显的漏洞。”**经济学家宋清辉如是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的确,今年大宗交易市场极其活跃,大股东和一些定增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市场过桥减持股份对上市公司股价造成恶劣影响,*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菱石投资趁雄安新区概念热炒期间,在大宗交易市场巨量减持了冀东水泥(17.310, 0.19, 1.11%)。  资料显示,2010年,冀东水泥以14.21元/股的价格向菱石投资定向增发1.35亿股,融资19亿元。增发完成后,菱石投资持有冀东水泥10%的股权,成为冀东水泥前三大股东之一。在其限售股解禁后,菱石投资一直未减持,直到今年一季度才减持了1000万股。不过随着雄安新区概念炒作兴起,菱石投资开始加大了减持力度。  4月13日晚间,冀东水泥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菱石投资自2月22日至4月12日,通过大宗交易平台累计减持公司股份6737.62万股,占公司已发行股份数量的比例约为5%。而在4月12日当日,冀东水泥在大宗交易市场就成交了5737.62万股。受到第三大股东、同时是定增股东的大幅减持影响,冀东水泥股价一路下行,自减持公告发布日起,截至5月26日,冀东水泥累计跌幅达到30.88%。  深圳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经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次减持新规我认为影响**的还是定增限售股(的相关规定),因为有一条是直接令定增限售股解禁12月内减持不得超过50%。换句话说,整个定增限售股解禁的实际解禁流通数量(在解禁后一年内)就少了一半,而且很多定增股东账面有较大浮盈的,一般会选择在大宗交易市场一次性减持完毕。如今大宗交易接盘方减持也受到约束,6个月内不能卖出,这对大宗交易市场是很大的冲击。对二级市场来说,则是极大的利好。”  记者通过WIND数据统计发现,从5月31日至今年底,两市还将涉及500只个股的868.12亿股定增限售股解禁。按照减持新规折算,在解禁后一年内,实际能减持进入流通的限售股为434亿股,解禁规模“砍半”。此外,目前定增限售股累计浮盈较大的个股有宝硕股份(16.090, 0.11, 0.69%)、世纪华通(33.020, 0.09, 0.27%)、印纪传媒(24.930, 0.00, 0.00%)、八菱科技(30.590, -0.88, -2.80%)、柘中股份(23.240, 0.18, 0.78%)、双林股份(25.980, 0.00,0.00%)、新开源(46.560, 0.00, 0.00%)等51只,参与定增机构账面浮盈均超过100%。这些限售股解禁后,股东套现意愿可能较强。  如5月31日将有2425.97万股定增限售股解禁的富春环保(11.790, 0.10, 0.86%),涉及解禁股东包括上海力珩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上海力麦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以及马雪峰等风投公司与自然人。根据Wind数据计算,目前这些参与富春环保定增的投资者,账面浮盈为151.55%,有较大的获利空间,解禁后减持意愿可能较大。不过,根据减持新规,这些股东所持股票解禁后,一年内减持上限已经“减半”,而在3个月内在二级市场减持股份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可以说,相比之前的冀东水泥遭遇单日巨量减持,富春环保定增限售股解禁后的短期减持压力已经大大降低。  宋清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就目前的减持新规和交易制度本身而言,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散户和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起到了公司上市、并购、定增之后的股价在一定阶段内稳定的作用,让参与的股东可以在未来实现价值变现。但就执行方面来说,可能交易制度还是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有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超过5%却没有履行报告和披露义务,证监会给予的处罚相比其套现的资金仅是九牛一毛,上市公司股东的违规成本太低了。对于投资者而言,监管层只有进一步加大监管、加强处罚力度,才能真正有效地堵住制度中存在的各种漏洞,才能让违规者做到无法肆意违规套现。也只有处罚力度大幅提升,才能震慑住上市公司重要股东肆意减持套现的冲动,才能确保A股市场更长远更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