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23
    2017

    证监会回应“IPO放宽”传言:严把上市公司入口关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直接融资放到重要位置后,有观点认为IPO或进一步放宽。对此,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在21日例行发布会上表示,证监会将严把上市公司入口关,加大整顿资本市场秩序力度,继续严厉打击欺诈发行。  常德鹏表示,证监会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关于“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功能。  具体来说,证监会将继续按照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的工作要求,严把上市公司入口关,坚持问题导向,完善IPO现场检查等工作机制,依法严格审核、严格监管,督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归位尽责,防止企业带病上市。同时,加大整顿资本市场秩序力度,继续保持“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违规信息披露、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市场环境,改善资本市场生态,切实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同时,证监会还将继续做好资本市场服务好我国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要有序推进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改革,要进一步明确市场预期,有效提升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推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和一系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转载自新浪财经
  • 07-20
    2017

    外汇局:保障有能力有条件企业参与真实合规对外投资

    外汇局:保障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参与真实合规对外投资活动  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外汇局对外投资外汇管理的政策是一贯和稳定的。外汇局将就对外投资问题,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合作,保障国内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真是合规的对外投资活动,鼓励企业投资经营“一带一路”相关和国际产能合作,有效防范对外投资风险。转载自新浪财经
  • 07-19
    2017

    证监会党委传达学习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抓好三大任务

    7月17日上午,证监会党委召开扩大会议,研究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证监会党委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对新常态下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作了精辟的论述,指明了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方向。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就金融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证监会党委必须在全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推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以更加专业化的监管服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这个大局。  第一,深入学习、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证监会党委必须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是在党的十九大前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系、怎样建设好金融体系等重大认识问题,明确了金融工作的大政方针,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根本纲领。李克强总理对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作了重要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会议综合性文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明确,措施务实,针对性强。马凯副总理在总结讲话中着重强调“统一认识、落实责任、带好队伍”。证监会党委将抓紧在全系统传达好、领会好、贯彻好会议精神,抓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风险、深化改革三大任务,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第二,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的部署。纵观国内外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从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证明,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必须依托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机制。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不断深化,交叉性、跨市场金融工具广为运用的市场环境中,各类金融风险极易关联共振,股市、债市首当其冲,更加凸显了监管协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证监会党委将认真落实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部署要求,自觉服从并紧紧依靠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银行)的牵头协调,切实做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始终与各有关方面主动协同配合,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全力支持和配合地方政府履行好金融管理职责。  第三,切实提高证监会党委的政治站位和对资本市场的监管能力。世界上没有脱离国家利益与国民利益的资本市场。服务国家战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始终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政治。中国资本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证监会党委必须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在全系统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抓好党委自身建设以及全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证监会党委及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必须始终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专业水准和全面协同能力,用更加专业化的监管来诠释我们的忠诚与担当。  第四,牢牢坚持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发展方向。实体经济是资本市场的本,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证监会将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资本市场“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基础性制度,加快修复和净化资本市场生态,更加注重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强化和完善退市制度,进一步疏通和规范各类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不断提升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融资能力,推动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我国股市约有1亿散户,直接关乎上亿家庭、数亿人的利益,保护好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监管工作人民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应有之义。证监会党委必须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改革方向,在制度上补漏洞,在能力上补短板,依法全面从严加强资本市场监管,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本次党委会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就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更加有力服务实体经济、更加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等,决定设立若干务实性专题研究项目。转载自新浪财经
  • 07-18
    2017

    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国务院金稳会做什么怎么做

    刚刚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稳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  各方都在关注:这个国务院金稳会是做什么的?  7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陆磊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稳会的主要职能是统筹金融改革发展和监管,统筹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增强监管协调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具体来看,金稳会的主要职能包括:坚持协同防范,统筹协调,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补齐监管短板,健全监管制度,改进监管方法,进行监管问责,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稳妥解决体制性、机制性问题。  为何要设立金稳会?陆磊认为,当前,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不良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外部冲击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政府债务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等正在积累,金融市场上也乱象丛生,套利投机泛滥,利益输送严重,大案要案不断滋生。而金融监管不协调、监管缺失、执法不严等问题不断暴露,不适应跨行业、跨市场金融产品创新发展。设立国务院金稳会,是为了加强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有效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陆磊说,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的要求,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以“一盘棋”的思维和手段来维护国家金融稳定:  一是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  二是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完善金融风险处置预案,防止单体局部风险演变为系统性全局风险。  三是补齐监管短板,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等的规制建设,统一同类金融业务的监管规则,规范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推进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落实监管问责。  四是坚持协同防范,统筹协调,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形成合力。  五是促进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优化股权结构,建立正向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风险内控机制建设,加强外部市场约束。  六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标本兼治,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深化金融改革,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金融创新,做好相关制度设计,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转载自新浪财经
  • 07-17
    2017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释放哪些信号?直接融资获力挺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保险是市场经济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保险业要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首先要做到自身的稳健;二是对资本市场起到稳健作用;三是对实体经济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王绪瑾表示,资本市场要姓“资”,不姓“融”,更不能成为上市公司高管减持的手段,那么,保险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可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这也有助于整个保险行业的稳定和发展。  他还强调,社会保险要姓“社”,不能姓“商”,以保证社会保险有一定的保费收入,避免社会保险挤占商业保险的市场。与此同时,行业自律应发挥作用,进一步完善对行业的服务。另外,在监管方面,我国偿二代制度正式实施之后,应在探索中继续不断的完善。**,我国的政策扶持要到位,法律也需进一步完善,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对商业保险要起到协调、合作共赢的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保险业要继续立足于保障的根本属性,为全社会风险管理提供有力支撑。要通过产品与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保险的渗透率,拓宽灾害损失补偿渠道,提高保险对灾害损失的补偿比例,从而更好地发挥经济补偿的功能,分散和转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风险。  在资本市场方面,朱俊生表示,此次会议提出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那么,保险资金是资本市场上发展直接融资的非常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其体量大、期限长的特征,理论上可以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作用。  中银香港**经济学家鄂志寰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稳步推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为全球金融治理架构提供一个新的选择,为更多的经济体提供公共产品;人民币国际化自2008年起步,经过几年的发展,可以在全球化逆流将现的背景下发挥积极作用。二是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成为进一步提升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抓手。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提升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其中,债券市场的开放是释放人民币加入SDR制度红利的关键所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昨日指出,当前贸易结算驱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动能大幅减弱,金融交易驱动力有所增强。在此背景下,向松祚建议,鉴于贸易项下人民币国际化驱动力有所减弱,在国际交易活动中,金融交易规模又远大于贸易结算规模,因此亟待发展和完善人民币金融市场,挖掘资本金融项下人民币使用潜力,增强人民币的金融交易功能,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交易中的地位,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贸易+金融”双轮助力、联合驱动。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直接融资获力挺  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我们历来存在融资结 构不合理的诟病,间接融资比重过大,这就造成一旦出现经济周期回落,银行资产出现坏账率提升,产生系统性风险,对政策形成反制,所以,政府一直提倡加大直 接融资。”联储证券**投资顾问胡晓辉7月16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我们资本市场由于基础制度不完善,各种套利、内幕交易等存在, 限制了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随着监管层坚决打击套利,严管大股东‘清仓式’减持,严打各种非法金融,坚决打击各种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将有效堵住套利资金的通道。”胡晓辉表示。  他进一步表示,未来,随着A股加入MSCI,债券通“北上通”的开通,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推出,以及养老金、企业年金的入市,远期将有超过4万亿元-6万亿元合规资金逐步进入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我们的经济前景更加光明。”  “考虑到目前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发展的阶段和特征,中央依然采取的是鼓励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举的发展策略,只不过在直接融资层面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创新来提升增量。”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经济学家章俊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东方金诚评级副总监俞春江昨日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资本市场向实体经济进一步倾斜资金,实体经济在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将迎来新的机会,在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有望继续快速扩容。  在光大证券(15.250, 0.00, 0.00%)(601788)**分析师滕印看来,目前中国总体金融结构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成为制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短板。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就要不断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要完善主板市场基础性制度,积极发展创业板、新三板,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和场外市场为主发展债券市场,为扩大直接融资创造更好条件。  改善间接融资结构  推动各类银行战略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应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各类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也要进行调整,从服务于大企业、大项目的投资模式,向更加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高效益的投资模式进行金融服务发展。  “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新的发展模式对新的融资有更高的要求。不仅大型的国有银行要面临转型任务,中小银行和民营机构也面临类似问题,要进行融资结构的转变,完成新的定位。”赵锡军表示。  赵锡军表示,新环境的变化在加快着各类银行战略转型,包括市场化的发展,例如利率的市场化;技术的发展,例如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都在迫使各类银行不断改善融资结构,进行战略转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间接融资结构也需要创新,如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如火如荼,传统的金融业务如果不主动合作,就会被互联网金融所超越。要发展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所以传统银行要跟互联网金融合作,进行优势互补。  赵锡军表示,目前间接融资结构的调整还在刚开始阶段,要彻底改善间接融资结构,适应新的发展模式,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对理念、战略、机制的建设,以及产品的创新和风险的管理,这是个全方位的调整过程。  保险业回归风险保障主业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保险是市场经济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保险业要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首先要做到自身的稳健;二是对资本市场起到稳健作用;三是对实体经济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王绪瑾表示,资本市场要姓“资”,不姓“融”,更不能成为上市公司高管减持的手段,那么,保险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可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这也有助于整个保险行业的稳定和发展。  他还强调,社会保险要姓“社”,不能姓“商”,以保证社会保险有一定的保费收入,避免社会保险挤占商业保险的市场。与此同时,行业自律应发挥作用,进一 步完善对行业的服务。另外,在监管方面,我国偿二代制度正式实施之后,应在探索中继续不断的完善。**,我国的政策扶持要到位,法律也需进一步完善,各个 政府部门之间对商业保险要起到协调、合作共赢的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保险业要继 续立足于保障的根本属性,为全社会风险管理提供有力支撑。要通过产品与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保险的渗透率,拓宽灾害损失补偿渠道,提高保险对灾害损失的补偿 比例,从而更好地发挥经济补偿的功能,分散和转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风险。  在资本市场方面,朱俊生表示,此次会议提出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那么,保险资金是资本市场上发展直接融资的非常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其体量大、期限长的特征,理论上可以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作用。  推动经济去杠杆  推进国有企业去杠杆增强企业活力  国资国企改革研究人士刘兴国7月16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关键任务之一,发展好国有企业也是巩固执政基础和提升国有企业形象的必然要求,所以,必须要在改革中着重推进国有企业去杠杆,降低国有企业财务负担与风险,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另一方面,通过推进国有企业去杠杆也可以带动民营企业加快降杠杆。从风控角度来说,扎实推进国有企业去杠杆,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风险,从而避免企业风险像金融体系蔓延,进而引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事实上,按照国家的部署,国有企业已经在有针对性地推进去杠杆。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瀚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各地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国有企业在去杠杆的过程中,其进度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江瀚认为,国有企业在去杠杆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难点:一是所有企业的职能过多导致负担较重。二是对于国有资产的处置较为敏感,如果处置不力的 话,将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三是国有银行存在较大的资产损失压力。除了资产端的阻力,国有企业还面临着银行端的问题,如果去杠杆速度过快,将有可能 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率的增加。  防控金融风险与深化金融改革  上海财经大学银行系教授曹啸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完善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于金融企业尤为重要。  曹啸表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采取合理的治理结构,约束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金融机构珍视自身声誉的信号,从而建立起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于金融机构的信任,是整个金融体系能够健康发展的基础。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曹兴权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金融类公司治理监管成为金融监管三寺支柱中的一个重要支柱。公司治理包括内部治理与外部 治理。前者为公司内部各机构的分权与制衡,并主要表现为治理结构。后者是外部市场的约束。因外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外部市场约束本身有局限,中国金融类公 司治理应以内部治理为基础。  上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立新昨日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应以优化股权结构作为突破口。目前推行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实际上就是股权结构的改革,而未来我国公司立法,还需要在《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的基础之 上,推行种类股(类别股)制度,允许公司将股份设置为两种及以上在性质、权利义务和利益效果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股份,通过更加灵活的股权结构构架,实现更好 的公司治理。  监管模式转变 “机构监管”将成过去式  国泰君安(21.190, 0.00, 0.00%)**经济学家林采宜7月16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主要目的是防风险。”  九州证券全球**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认监管模式为“功能监管、行为监管”,这是**在如此高规格的层面对监管模式的改变进行确认,标志着“机构监管”将成为过去式,这是监管模式的重大转变。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能过高,否则会导致过度投机,这对于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伤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金融去杠杆以及规范金融业是非常有必要的。”林采宜表示。  “目前我国金融业面临两难的处境,需要平衡好金融深化改革和金融去杠杆两者关系,而平衡好这一关系,推进制度改革是*重要的。”林采宜认为,在现有金融环境下,仅单纯防风险、去杠杆,不深化金融改革,这是没办法服务好实体经济的。因为目前一方面在金融领域存在部分过度投机现象,但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得到的金融服务是相当有限的,目前仍有很多嗷嗷待哺的企业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服务。总体来看,金融不是简单的供求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因此当前深化金融改革非常重要。  “如果金融改革能够做到位,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也会进一步市场化,很多风险防范尤其是微观风险应该有金融机构的利益机制来解决,风险的问题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都应该放在金融改革的框架中来解决。”林采宜强调。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人民币国际化助推金融市场开放  中银香港**经济学家鄂志寰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稳步推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为全球金融治理架构提供一 个新的选择,为更多的经济体提供公共产品;人民币国际化自2008年起步,经过几年的发展,可以在全球化逆流将现的背景下发挥积极作用。二是人民币国际化 可以成为进一步提升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抓手。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提升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其中,债券市场的开放是释放人民币加入SDR制度红利的关键 所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昨日指出,当前贸易结算驱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动能大幅减弱,金融交易驱动力有所增强。在此 背景下,向松祚建议,鉴于贸易项下人民币国际化驱动力有所减弱,在国际交易活动中,金融交易规模又远大于贸易结算规模,因此亟待发展和完善人民币金融市 场,挖掘资本金融项下人民币使用潜力,增强人民币的金融交易功能,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交易中的地位,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贸易+金融”双轮助力、联合驱 动。转载自新浪财经
  • 07-14
    2017

    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左晓蕾:监管机制没必要大动干戈

     那种认为审慎监管“限制”了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发展的观点,把“金融市场”与市场经济的“市场化”混为一谈,模糊了金融市场的高风险和非理性特征,对审慎监管的制度性建设非常不利。欧美国家的经历证明,混业经营有脱实向虚、推动金融资本追求高利润两大弊端。金融创新行为不能等同于新科技。衡量金融创新,更重要的是要界定其是否能真正推动金融市场进步,有利于金融市场更好地为经济服务,有利于更好地维护金融市场的“三公”秩序  我国正在全力探索金融监管的新机制、新规则,金融行为的新规范。笔者认为,要把我国金融市场过去扭曲的秩序转变过来,当下尤其需要澄清一些对金融监管的模糊认识,强调和明确相应的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这对有效的制度建设非常必要。说到底,新机制、新规则、新规范只能通过制度建设来建立和完善,而相应的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在基本、正确的假设和原理基础上。  首先,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的制度建设要基于对未来金融市场经营模式发展的合理定位。环视全球,金融市场的经营模式一般是两类,分业经营或混业经营。发达金融市场几经分合,其经营模式的变化与现代金融脱实向虚乃至危机爆发被迫调整的过程有密切关系。美国金融市场经营模式的变迁较有代表性。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金融市场爆发危机是导火线。由危机反思催生的证券法规和配套的证券监管机制,确认了分业经营的基本模式,美联储监管商业银行,新设立的证券监管委员会监管投资银行和证券市场的监管框架也被制度性确认。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金融脱实向虚,虚拟价值膨胀。银行保险为争夺证券市场的高泡沫利润,在市场上采取收购兼并的方式,打破了分业经营的规定,再度开始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金融脱实向虚的产物,终于酿成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反思2008年危机,通过了主要思路是限制脱实向虚的影子银行业务、表外业务和高风险的衍生工具的交易活动,也变相削弱混业经营规模的《多德—弗尔德曼法案》。不过,尽管美国金融市场分分合合,美联储和证券监管委员会之间以功能监管分工的监管机制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经历了2008年危机后的美国管理层认为,危机爆发并非监管机制的问题,对金融风险认识上的淡化导致监管放松才是主因。  他山之石,引以为鉴。欧美国家的经历证明,混业经营有两大弊端。一是脱实向虚,违背了金融市场起始于为优化对实体经济配置资源而得以发展的初衷。二是推动金融资本追求高利润,致使金融市场不断爆发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金融危机,重创实体经济,在全球化的大势下极大地伤害了世界其他国家。基于此,我国一直强调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基本定位,未来金融市场的经营模式以分业经营更为合适。各类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在各自领域推进更专业的创新发展,必要的跨领域合作,也应基于有利于对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和金融风险的防范,更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  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以为监管机制没有必要大动干戈,推倒重来建立大监管概念下的综合监管新平台。当然,转变监管理念,强化各金融监管机构的功能监管能力和意识,加大信息化、大数据分析等新的技术参与金融监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建立监管问责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央行是货币管理机构,适当加大其在金融监管机制中通过流动性调整协调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的协调职能也是很有必要的。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央行的货币政策,不能被各种贪婪的逐利行为对流动性的需求所挟持,否则央行不但不能稳定金融,反而还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助推者。现在建立监管机制,先得确定未来以分业经营为主的模式,兼顾经营模式跨界风险,改变“机构监管”的定位,强化“功能监管”,分业监管部门加上货币管控部门的流动性协调,当能提升监管机制的有效性。  其次,审慎监管的规则的制度建设应基于金融市场呈现的非市场经济的非理性特征。现在有不少不认同对金融审慎监管的声音,认为审慎监管“限制”了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发展,对审慎监管的制度性建设非常不利。这种观点把“金融市场”与市场经济的“市场化”混为一谈,模糊了金融市场的高风险和非理性特征。  金融“市场”与“市场”经济的市场不是一个概念。市场经济假设与金融市场的假设是不一样的。市场经济假设经济人的决策是理性的,对经济态势有“理性预期”。但对金融市场的假设,参与者决策是非理性的,所谓羊群效应、逢新必打、追涨杀跌等行为是主要的方面。市场经济下的价格由供求调节的重要约束条件是效用**化,而现代金融脱实向虚,虚拟金融市场的目标是赚钱。赚钱是欲望,而欲望没有上限。因此,高风险是金融行为*重要的特征。审慎监管机制的制度性建设,必须明辨金融市场与市场经济的本质性不同,坚定不移地严格监管机制建设。  资本流动监管制度也得建立在对各类资本属性的准确认识的基础上,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与直接投资资本的直接流动的概念不能混淆。“华盛顿共识”的核心是金融资本全球化,以“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名义,把金融资本等同于直接投资资本推动金融资本全球自由流动。实际上,在理论上金融资本自由流动能否提升流入国与流出国的福利并没有得到证明。在实践中,当金融资本大规模流入,往往引发流入国通胀、资产价格泡沫,当大规模流出时,引发金融危机。所以,资本项目下的开放一定要慎之又慎。  第三,金融行为更严格的规范制度建设应建立在金融活动有利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上,基于金融市场“三公”秩序必须得到坚决维护的基础之上。对金融市场自利行为产生的自身获益、他人受害,市场和公众利益受损的外部效应,理应有严格规范和管理。比如虚假信息包装欺诈上市,企业圈钱,让投资人遭受损害的行为;虚假重组,推动股价上涨,套利退出,致使不知情者被套的行为;推动被投资公司快速上市退出套利的行为;操纵价格投机套利的行为,等等。一些过去被认为天经地义的行为,要从严重破坏“三公”秩序,危害金融市场的高度去重新评估,并实行严格的制度性规范。  金融创新行为不能等同于新科技,并非所有的金融创新都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公平、公正的竞争,比如高频交易、CDS的金融保险概念、非对冲意义上的买空卖空、高杠杆二级市场的交易行为,等等。衡量金融创新,更重要的是要界定其是否能真正推动金融市场进步,有利于金融市场更好地为经济服务,有利于更好地维护金融市场的“三公”秩序。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转载自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