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动态分类:
全部
  • 07-10
    2020

    AI遇上新基建 促人工智能加速落地

    AI遇上新基建 促人工智能加速落地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钟源记者9日从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获悉,截至2019年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规模超过51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超过2600家。与此同时,新一批高级应用场景正在上海全力打造。不少人工智能企业正紧抓“AI+新型基建”的契机展开卡位赛。我国逐步走出了一条由需求导向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  应用场景扩围 政策持续加码  7月9日,上海再次发布了一批高级的应用场景,它们分别是:张江科学城、华东无人机基地、申通地铁和全球首支人工智能作曲合唱MV《智联家园》。在此之前,上海已开放两批3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涉及医疗、教育、文旅、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十大领域,吸引海外150多家企业、240个解决方案参与。  对此,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上海要把人工智能置于战略优先位置,加快提升基础能力,更好与产业转型发展、创造美好生活、优化城市治理紧密结合,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高地”。  上海只是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地方政府共出台276项涉及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关政策,超过2018年的259项。同时,从内容看,与2018年相比政策更加细化,推出了一系列对具体产业和应用场景开放的扶持政策。  对此,工信部部长苗圩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实现了良性发展,一是技术创新日益活跃,语音识别等部分应用技术处于全球高级水平;二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19年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规模超过了510亿元,人工智能的企业数量超过了2600家;三是人工智能与行业融合应用在不断深入,各领域+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地涌现,前景可期。  “AI+新基建” 产业落地迎卡位赛  AI深度赋能新兴产业的趋势日渐显现。以上海为例,围绕“东西集聚、多点联动”的布局,正加快建设“4+X”融合创新载体,目前人工智能重点企业1116家,2019年规上企业产值约1477亿元,比2018年增长10.7%。另外,微软、亚马逊、阿里、腾讯、百度等龙头企业纷纷围绕产业生态在沪布局;商汤、依图、深兰、云从等技术类企业也争相推进重大项目,加快技术落地步伐。  “一年来,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企业从350家增加到500家以上,张江人工智能岛成为国内第一个‘5G+AI’全场景应用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人工智能赋能‘硬核’产业集群发展趋势。”上海浦东区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他透露,未来该区一方面围绕场景需求,强化公共服务能力,运用5G技术,围绕AI+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养老和智慧教育四大赛道,加快场景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创新技术先行先试;另一方面,聚焦特色园区建设,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发展。  除政府外,企业也在紧抓“新基建”的东风。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AI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技术的智能化,二是经济的智能化,三是社会的智能化。“目前我们正处于从经济智能化的前半段向后半段过渡的时期,人工智能已经证明或者初步证明了其对所在行业的颠覆和重构潜能。”李彦宏透露:“百度将自己定位于专注对外赋能的AI平台型公司。”围绕这一定位,百度还提出了两个目标:一是到2030年使百度智能云的服务器数量达到500万台以上,一是在未来5年为社会培养500万名AI人才。  “目前我们为数字化抗疫累计提供服务覆盖了全国30+省市,累计防疫外呼量200万+,助力了70+政府和企事业单位,200+第三方平台APP、微信端、网页端。”小i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袁辉向记者表示,新基建被视为人工智能的红利,而人工智能则是新基建中的核心动力,新基建将推动中国人工智能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袁辉透露,未来小i机器人的发力点将在AI+政务、AI+金融、AI+企业、AI+CC四个方向。  AI技术正在与5G、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融合,并且深度融合的趋势愈来愈强。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表示,“从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时期的疾病救治、全民防控,再到疫情常态下的经济复苏,以‘新基建’为支撑,数字科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更能抵御风险的弹性未来社会。”据悉,腾讯正持续加码新基建投入和布局,其中人工智能正是重点投入领域,仅腾讯长三角AI超算中心预估投资已超过450亿元。目前在制造、医疗、政务、文旅、金融、游戏、物流、教育、交通等领域,腾讯AI都有广泛的落地。  驶入深水区 行业规范待完善  当前,AI已走出技术爆发阶段,进入落地应用、创造价值的新时代。“*近一两年,AI应用已从浅水区到深水区,以AI医疗为例,浅水区更多是从实验室到临床,但深水区后,不再只是‘读片’,而是临床场景的赋能,即到底能为医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森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马汉东说。  事实上,随着应用场景的深化,行业发展或要面临法律、伦理等深层次的问题。对此,华为公司副董事长兼CIO陶景文表示,数据已经成为除了海、陆、空之外的第四个空间,发展人工智能要在加强数据保护的基础上促进数据开放,但同时也要注重伦理建设,保证数据的合理使用。他呼吁政府、行业机构应该加强AI的立法、伦理的建设和行业标准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5月,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揭牌,就明确了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伦理规范和治理体系的相关任务。同年6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突出了负责任和开放协作的主题。  “腾讯把‘科技向善’纳入公司的使命和愿景:我们每天都在研究和应用新科技,归根到底要为每一位用户负责。我们要做到‘AI向善’,就要努力让人工智能实现‘可知、可控、可用、可靠’。”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表示,目前人类对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未知,仍然大于已知。而在腾讯COO任宇昕看来,“四可”原则将督促我们在使用AI时,不断思考和解决隐私安全、算法歧视、数字鸿沟等新问题,努力实现透明、普惠、责任与安全。网站声明凡本网站注明来源则非本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 07-07
    2020

    迎战特别就业季 央地政策加码发力

    迎战特别就业季 央地政策加码发力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班娟娟   灵活就业礼包频发,新产业人才需求释放  当下正值就业高峰期,874万高校毕业生迎来了疫情影响下的*特别就业季。近日,从中央到地方,更大力度保企业保就业政策密集出炉,各类云招聘会紧锣密鼓推进。与此同时,多地频频发放鼓励灵活就业礼包,不少企业也在招兵买马,释放大量新基建、新产业等人才需求。专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加快复苏,新经济活力不断激发,就业市场加速回暖可期。  特别就业季迎“加强版”政策  7月4日,北京出台“京8条”专项政策,在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比例、开发基层岗位、推动创新创业、提升就业能力等方面,打出促高校毕业生就业“组合拳”。这成为当前保就业加码发力的一个缩影。  按照惯例,高校毕业生7月将迎来就业签约高峰。不过,受疫情冲击等影响,史上*大规模的874万毕业生将迎战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从中央到地方,一揽子“加强版”政策蓄势以待。  保就业首先要稳企业。“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并传导至就业市场,给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带来新的挑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部署加大稳企业保就业力度,地方也频频出炉一揽子针对性举措。比如,上海出台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18条新举措,将设首期120亿元纾困专项贷款;天津持续推进“稳就业32条”,全市各类企业100%享受“免减缓”政策。  在拓宽就业渠道方面,中央组织部、人社部、民政部等七部门近日发文,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地方上,江西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等举措,在前期已明确落实岗位数量的基础上,再提供4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在促招聘、优服务方面,记者了解到,继人社部发起实施“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后,系列专项招聘将陆续推出。其中,即将开启的2020年全国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预计将有11000家企业推出岗位60万个。  “加大力度推动复工复产和经济复苏,着力保障高校毕业生、城市困难群众等群体就业增收和渡过难关,成为当前保就业重点。随着政策加码发力,有望更快缓解就业压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成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新经济激发扩就业新潜能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步入复苏通道,招聘需求量稳步提升。其中,平台经济催生的网络直播、网络带货、云客服等新消费领域招聘尤为火爆。  以网络直播为例,拉勾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电商行业人才报告》显示,相比于2019年,2020年上半年电商行业对“直播运营”相关岗位人才需求增幅达47%。  不少城市也在加速培养和引进电商直播人才方面,推出系列扶持措施。其中,杭州市余杭区发布的“直播电商政策”明确,有行业带动力、影响力的直播电商人才可通过联席认定,按高级B类人才享受相关政策。  “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在线新经济异军突起,知识付费、在线教育、网红带货等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成为当前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在承接传统行业劳动力分流的同时,还在为吸纳更多群体进入新就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隆云滔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促进新业态发展和灵活就业,正成为当前保就业“标配”举措。中央部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不少地方频频发放灵活就业补贴礼包。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人社局局长徐熙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今年9月起,凡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是灵活就业的,都可申请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年度补贴额度11160元。“为大家提供养老和医疗保障,就是要解除后顾之忧,让大家放心地灵活就业,大胆地创业发展。”徐熙说。  “围绕鼓励各种形式的新业态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采取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这有望刺激更多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更多新增岗位。”刘向东说。  “新业态成为就业领域重要的增长点,各类新就业形态大幅增加。建议针对新就业形态特点,深入推进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就业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政策弹性和保障灵活性,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和社会保障质量。”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朱小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隆云滔也指出,为进一步释放在线经济就业潜能、激发新经济就业空间,亟须完善与新就业形态相适应的制度规范体系,整合新就业形态管理和服务体系,从制度层面保障新业态从业者权益。  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仍可期  除新消费领域外,在就业市场需求侧,不少企业还招兵买马,释放大量新基建产业岗位。  比如,阿里云今年将再招5000人,大规模引进高级科技人才,重点吸引服务器、网络、芯片、数据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人才。此外,百度表示,将继续加大在人工智能、芯片、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的投入,未来5年,预计培养AI人才500万。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新基建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新基建核心技术人才缺口长期存在,预期年底将达417万人。该报告还指出,随着新基建为各行业提供新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企业投资到位和战略布局落地,大量工作机会将释放,且除了新基建相关职位需求外,还涉及不少融合产业企业,“新基建+”模式将诞生大量交叉职业。  业内指出,虽然今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稳定就业的基础条件也没有改变,随着经济加快复苏,新经济活力不断迸发,在确保就业大局稳定的同时,更高质量就业仍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7月6日,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了包括“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等在内的9个新职业。新职业的加速涌现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拉动高质量就业的一大佐证。  在刘向东看来,下一步,在保就业基础上实现就业质量提升,还要发挥职业教育培训的蓄水池和转换器作用,在衔接供需平衡方面发挥桥梁平台作用,同时鼓励各市场主体创造更优质的就业岗位。网站声明凡本网站注明来源则非本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 07-02
    2020

    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开建

    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开建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王翔努力建设长江上游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产业聚集区  6月30日,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正式启动建设。研究院落户重庆国际生物城,将聚焦生物科技前沿,聚集国内顶尖科研团队,打造国内顶尖研发创新平台,促进我国免疫学研究不断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推动相关产业和学术研究加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免疫学是生物产业(BT)的主干学科,其产品占生物产业的80%以上。为抢抓国家生物科技战略机遇,我市不断提升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加大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努力打造国家医学名城、西部医疗高地、国家重要医药基地和国际知名康养胜地。  “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落户重庆国际生物城,为巴南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搭建起先进的创新平台,为助推全市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动力。”巴南区委负责人介绍,位于重庆国际生物城的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将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达到国际认证需求的“2+4+X”研发创新体系。  “2”指疫苗、抗体;“4”指多肽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免疫诊断、ARO(学术研究组织)服务;“X”指免疫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中心、中试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基因解码中心、细胞解码中心、样本库、大型设备中心等。  研究院将以免疫学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为基础,引进高级人才10人以上,形成约30个课题组长的人才团队,瞄准生物科技前沿打造集理论和技术原创研究、免疫技术创新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免疫生物制品研发的国内顶尖的免疫研究院和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免疫成果转化平台。  “研究院将在重庆已有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重量级平台基础上,建设国家创新中心。梯次推进国际第一个模拟抗原疫苗FDA、CFDA III期临床试验及产品上市,以及12个“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的在研产品进入临床试验。”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吴玉章教授介绍。  研究院建成后将充分依托国际化研发团队和运行保障体系,研发一批原创疫苗、抗体、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等;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ARO服务中心,汇聚国际、国内专业投资基金等高端资源,为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和国内外项目提供国际标准的全程ARO服务。  据悉,研究院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集聚起国际化免疫生物制品研发团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及优化产学研新模式,肩负起科技创新发展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使命,实现产业科技化、科技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我国免疫学科及生物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网站声明凡本网站注明来源则非本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 06-24
    2020

    从“北斗+”走向“+北斗”

    从“北斗+”走向“+北斗”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兴彩6月23日上午,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北斗系统开启全球组网。  上证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获悉,北斗系统开启全球组网,意味着北斗系统在频率、通道数、精度等各方面的性能都已经不亚于美国GPS,走在了全球前列。从产业角度来说,则意味着北斗产业开始从“北斗+”走向“+北斗”,从走出去寻找应用,到被各行各业“找上门”寻求支持,北斗产业规模即将进入一个更高的数量级。  “大部分智能手机都已经支持北斗,但更具有感触的还是海洋渔业从业者。”对于具体的北斗应用,有业内专家在接受上证报采访时介绍说,除了导航,给倒车设“护栏”、给珠峰量身高,北斗的应用其实就在老百姓身边。  “一拜妈祖,二拜北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斗的通导一体化系统,可以在茫茫大海上,给通信覆盖不到的渔民另外一张网。据悉,除了发出求救信息,北斗的“短报文”功能还能承载更多内容的发布,原子钟授时百万年只差一秒的精度更是保证了地理信息的准确度。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北斗星通就布局了“北斗+海洋渔业”,北斗船联网目前的入网用户超4万个,伴随手机用户10万个,监控平台1300余套。  “北斗组网完成后,产业将进入行业拓展及深化应用的时期。”北斗星通集团副总裁、智能网联板块董事长徐林浩接受上证报采访时说,从应用场景和接入终端数量来看,北斗应用可分为十万级至万万(亿)级不等,接入的应用领域分别为测绘、军工和特种行业,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行业,汽车市场,手机、物联网等。  其中,“5G+北斗”被中海达认为是未来位置服务领域的新热点。中海达认为,新基建本质上就是信息流,“5G+北斗”的信息流可成为精确北斗位置服务、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甚至海洋未来战略的信息化采集装备手段和解决方案。  海格通信有关人士告诉上证报,早在2011年,公司就以自主研发的北斗公务车管理系统开启了北斗民用终端业务。现在,公司主导的国家重量级的民用示范项目——广州市南沙开发区北斗城市应用示范项目已顺利通过用户验收。未来,公司将加快芯片战略布局,打造海格通信“北斗+智慧城市规模化应用”新名片。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徐林浩告诉记者,从地域上考虑,“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北斗打开在全球发展的想象空间。据中海达介绍,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公司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共建超100个北斗增强站及数据中转中心、数据处理与产品服务中心,主要应用于国土测绘、海洋、交通、农业和防灾减灾等民生领域。  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北斗应用将给上游的核心芯片、元器件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徐林浩以智能网联汽车业务为例介绍说,从原来普通精度的导航发展到支持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定位,需求逐渐起来了,硬件上除了“端”侧的相关芯片、天线等,还需要云端增强以及和其他传感器(如视觉传感器、毫米波雷达)、5G、AI、大数据等技术进行融合。“我认为,高精度模块+服务,是北斗产业的价值高地。”  记者了解到,在卫星导航方面,北斗星通打造“云+IC/端”商业模式,目前芯片、天线“端”侧产品已处于国内及国际先进地位,未来将重点加强“云”建设;在汽车智能网联业务上,公司建立了“智能硬件+服务”的业务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随着新星发射,地基、星基增强系统持续优化,我国的北斗系统将成为国际顶尖的导航系统。  杨长风表示,北斗系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未来全球用户可以从全球四大系统(中国北斗、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100多颗导航卫星中自由选择4颗信号较好的卫星来提供定位服务,只要北斗系统自身性能优异,就会获得更多认可。网站声明凡本网站注明来源则非本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 06-18
    2020

    美修改“禁令” 允许美企与华为联手参与5G标准制定

    美修改“禁令” 允许美企与华为联手参与5G标准制定来源:参考消息参考消息网6月17日报道据路透社华盛顿6月15日报道,美国当地时间周一证实了路透社的一篇报道,即美国将修改对与中国华为公司做生意的美国公司的禁令,允许它们与华为联手为5G网络制定标准。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美国商务部和其他部门已经同意修改规定,目前正等着在《联邦政府纪事》上公布。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在发给路透社的一份声明中证实了这一举措。罗斯说:“美国不会放弃在全球创新领域的领导地位。商务部致力于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鼓励美国产业全面参与并倡导美国技术成为国际标准。”美国商务部周一也公开宣布了这一举措。它指出,美国参与制定标准将“影响5G、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和其他尖端技术的未来”。在电信业,5G预计将驱动从高速视频传输到自动驾驶汽车的各项技术。2019年,美国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列入美国商务部所谓的“实体名单”,限制向该公司出售美国商品和技术。报道称,行业和政府官员说,此番修改规定不应被视为美国削弱了对抗世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的决心的一个迹象。他们说,把华为列入“实体名单”的举动使美国在标准制定方面处于劣势。在制定标准时,各家公司制定规范,使不同公司的设备可以一起工作。报道指出,由于美国公司不确定它们被允许共享哪些技术或信息,一些美国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减少了参与,从而使华为拥有了更大的发言权。一位知情人士说,新规定是为了回应美国公司和议员的担忧。美国信息技术工业委员会亚洲政策高级主管娜奥米·威尔逊说:“2019年5月更新‘实体名单’导致的混乱无意间使美国公司在一些技术标准的讨论中成为局外人,进而使它们处于战略劣势。”该委员会代表的公司包括亚马逊、高通和英特尔等。她说:“这种急需的澄清将使企业能够再次在这些基础活动中展开竞争和处于领导地位,而这些基础活动将有助于在市场上推广5G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我们期待在公布后审议这一规定并与政府合作实施。”网站声明凡本网站注明来源则非本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 06-15
    2020

    上海5G建设加速赋能高质量发展

    上海5G建设加速赋能高质量发展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刘锟“新基建”正成为当下中国经济的热词。日前发布的上海版“新基建35条”明确,将5G和固网“双千兆”作为新基建四大建设行动中“新网络”行动的核心。未来三年,上海将新建3.4万个室外5G基站,率先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  去年工信部宣布启动5G商用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第一时间在上海完成5G初发。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已建室外5G基站18412个、室内小站18585个。5G支撑下,零售、旅游、制造、医疗、教育等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大幅加快,已涌现出230余项5G创新应用,如商飞5G示范工厂、洋山港智能重卡等项目皆走在全国前列。面向未来,5G正成为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支撑。  生活越来越“智能”  5G网络是一条看不见的超级高速信息公路,在上海生活的你,可能已体会到生活正变得更智能。在虹口区,一家名为“爱趣拿”的无人便利店,通过5G和人工智能、物联网、体感红外线以及移动支付等相结合,在不到100平方米的店内分布着50多个高清智能识别摄影头,一旦货品被拿走,货架传感器便发生数据变化。离店时,只要这件货品和你一起出去,相应的款项就在绑定账户上自动扣款。  在医疗领域,5G带来的变化更是划时代的。  日前,世界首例5G聚焦超声远程手术在上海完成。在5G环境下,许永华教授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远程控制徐汇医院的聚焦超声设备,成功为患者消融5个子宫肌瘤。对医疗手术来说,*重要的就是精度和时间,5G技术低延时、高速而分频段的传输特征为远程手术提供了技术保障,解决了以往4G网络经常产生的卡顿、音画不同步、设备清晰度等问题。  当车站遇上5G,又会带来哪些神奇的体验?在****个采用5G室内数字系统建设的虹桥火车站内,临近发车的旅客,带着老人小孩行进缓慢,此刻也不用担心,5G代步机器人已经上岗,它会按时把你送达检票口。此外,旅客可以通过室内导航系统找到精确的候车位置、打车位置,还能实现无感知出站等。这座****个5G火车站,正在朝越来越智能的方向发展。  制造越来越“智慧”  对普通人而言,5G可能意味着更快的网速,更便利的服务体验。但这仅仅是5G应用的冰山一角。5G时代将通信服务的主体从人逐步迁移到物,将来80%左右的5G设施将用于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这将给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先进的大飞机制造为例,去年上海联通与中国商飞合作,把5G带入工厂,将C919大飞机复杂无比的系统工程化繁为简,200多万个零部件实现与人、机、车间和各控制系统、管理系统的广泛互联,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智慧工厂还通过5G网络承载的精确室内定位系统,可以把车间内摆放的零配件定位误差缩小在3厘米以内。飞机制造师们通过室内导航设备,在需要时就能很快找到它们,或者原地归还。  在传统制造领域,5G技术也切合企业转型智能制造之需,满足工业环境下对设备互联和远程交互的应用需求。  可以说,5G赋能正成为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前不久上海发布的在线新经济方案,把利用5G等技术打造无人工厂放在首位,提出到2022年末,建设100家以上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加快高端装备、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智能化转型。  破解基站布局难题  5G建设,基站先行。目前,上海已建5G室外基站和室内小站均超过1.8万个。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建明表示,为实现 “三年任务两年完成”,今年全市5G建设总投资近100亿元,将新建1.2万个室外基站和3.2万个室内小站,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地区全覆盖,在国展中心、主要商圈、机场等网络深度覆盖区域平均下载速率将超过500兆/秒。  沪上三大运营商近日也纷纷提出将加码5G建设力度:上海移动宣布今年5G基站数将超过1万个,上海电信年底完成5G网络基本覆盖全城,上海联通2012年完成3万个5G基站建设。  不过,由于5G基站的密度要超出4G基站数倍,在新增站址选址、进场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单凭市场力量落地不易。市经信委表示,将通过三方面举措助力运营商破解难题。一是编制5G基站布局规划导则、综合杆基站建设导则。联合市住建委利用1.3万个道路综合杆部署5G小微站,组织浦东、虹口、黄浦、徐汇等区编制相关区域布局规划。二是会同市国资委、市教委、市交通委、市卫健委、市绿容局等,制定年度需协调开放的站址清单及建设计划,推进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以及机场、地铁、隧道、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全面开放站址资源。此外,协调做好电力、传输管道等配套支撑,年内完成1438处站址直供电扩容,1156处站址非直供电改直供电工程。  按照规划,在5G网络赋能下,上海将聚焦十大重点垂直行业领域,到2021年形成100项行业应用标杆,培育1000个5G创新应用项目,实现5G产业“三个千亿”目标,即5G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应用产业规模均达到1000亿元。市经信委方面表示,为达成上述目标,上海将进一步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积极性,结合不同场景应用需求,进一步深化5G创新应用,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文创体育和城市管理等领域中,探索5G与超高清视频、VR/AR、无人机/车/船、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应用。网站声明凡本网站注明来源则非本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