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动态分类:
全部
  • 03-29
    2016

    金融的大众化与人性化——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看待金融危机

         【摘要】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以及此后引发的经济衰退构成了二战以来的重大经济事件。许多国家实体经济所付出的代价超越了此前任何一次的战后衰退。在美国金融市场,引发这次危机的重要根源为抵押贷款市场,而背后的催化剂为三个金融发展趋势,一是混业趋势下,大多数大型商业银行更加依赖交易利润来提高自身的利润率,商业银行自身转变成了对冲基金,二是股东对于公司业绩回报的压力推动很多机构提高自身的杠杆水平到历史高位,三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蔓延发展。       金融危机促进了监管改革,美国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挽救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在《改革美国金融市场》(Reforming U.S. Financial Markets,2011年出版)一书中,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Robert J. Shiller的文章《金融的大众化和人性化》(Democratizing andHumanizing Finance)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金融问题的两个原则,即金融的大众化与金融的人性化,并围绕这两个原则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提出了相关举措。文章提出以下观点,监管创新呈周期性发展,有效市场理论引起的监管放松是当前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对金融市场进行适当监管符合金融大众化与人性化的要求。政府推动类似于共同基金的大众金融技术,推行简单、标准化的产品,鼓励独立投资顾问,发展适当的对冲市场,对于投资者保护以及建立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  一、关于金融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原则  对于监管机制改革而言,以2007年次贷危机为开端的全球金融危机具有历史性意义。美国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挽救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与以往相比,上述措施可谓豪华,但鲜有经济学理论支撑,更像是临时举措。在经济运行逐渐平稳之后,有必要考量并重估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尝试提出两个解决近期经济问题的原则:一是新监管举措应服务于大众化金融,引导金融更好地为人服务,让金融技术有效地管理个人和商业活动的风险;二是新监管举措应服务于人性化金融,即金融机制更好地对人的真实所想、所行做出回应,避免人性弱点,产生足够有效的激励,鼓励民众采取合理的措施处理各种风险。  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人们还未能在金融系统中意识到这两项原则。近十几年来,金融学术界已经有一场“行为金融学”的革命,其研究成果更加注重人性,使金融理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金融理论的核心是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分散化和对冲。即便有些风险无法避免,但可以降低这些风险对人类福利的损耗。金融理论的另一核心是激励理论,只有激励人们才有动力做建设性工作。从行为金融学角度讲,人类对于风险的误解和对于风险态度不统一导致上述理论较难实现。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监管系统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二、适当的监管具有必要性  (一)以历史角度看,监管创新具有周期性  金融监管历史源远流长。1637年,荷兰的“郁金香狂热”导致荷兰政府将花市投机市场关掉一段时间,以处理此类“风中交易”的社会心理学事件。1720年,法国股市和英国股市同时崩溃,产生了描述此类心理学事件的词汇“泡沫”。  从历史上来看,监管创新呈周期性发展。1930年的大萧条使人们产生对行为以及系统风险的认知,导致金融监管加强,美国将国家监管上升到了联邦层级的新高度。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于1933年创立以应对大型银行的危机;《1933年银行法案》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分离;美国证监会(SEC)在1934年由国会创立,成为第一个联邦层面的证券监管者,同时每个经纪人、金融投资顾问、交易员都被要求注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73年被SEC指定为制定会计准则的自律组织。美国证监会同时赋予了全国信用评级机构(NRSROs,*初为民间组织)以监管权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保守主义影响力增大,放松监管呼声渐高。《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取消对于银行存款利息的管制,同时结束了国家高利贷法。1982年的《Garn-St Germain 存款机构法案》进一步去除了存款利息的上限以及存贷比的限制。1999年的《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年银行法案》,允许混业经营。  上述监管措施的放松不乏反对声音,人们担心放松监管会造成金融动荡。但是此后几十年金融和经济市场的稳定,使人们开始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而放松了对于市场的监管。这种自满与监管放松相叠加,导致新型泡沫,而泡沫的破裂直接导致了现今的金融危机。因此,有必要对金融监管进行重新认识。  (二)有效市场理论的兴起是监管放松的起因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金融市场有收集信息和价格发现功能,从而不需要任何人为干预,上世纪60年代后这一理论在金融理论中越来越占上风。Brealey和Myers撰写的金融教科书《公司金融》1984年第二版几乎达到了有效市场理论的高峰。“有效市场”理论的共识是货币监管层应该对于投机泡沫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泡沫本身甚至被认为是不存在。任何试图稳定金融市场的干预被有效市场理论认为是徒劳的。现在,这些干预被认为作为应急措施是可以被容忍的。  《公司金融》第三版于1988年出版,保持了第二版的大部分理论,但是删掉了关于建议相信市场价格机制的段落。他们极端的观点已经逐渐消退。到了第九版(2008年)的时候,该书描述了投机泡沫和非理性热潮,认为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充分认识为什么资产价格有时与未来折现回报偏离度过大。从金融理论的发展看来,作为对于1987年股灾的公开反应,有效市场的极端理念开始消退,也预示着行为金融学的开端。  (三)适当的监管具有必要性  尽管有效市场假设对于经济机构和经济整体的影响颇为深远,但该理论只是经济理论史中的“半真理”。  有效市场理论是监管的*主要反对力量。即使今天,监管的反对者经常争论政府与市场谁更聪明,实际上,其忽略了监管的目的。以体育比赛为例,即使没有裁判运动员也能赢得比赛,但裁判员以及好的规则设定,防止了粗暴竞技和犯规举动,**的运动员才能显示其天赋。  良好的监管能够发现金融市场中的欺诈与故意操纵行为,专业的监管者能够利用其专业技能以洞察欺诈、区分行为的主观意图。因此,适当的监管与作者提出的金融人性化不谋而合,适当监管意味着心理学理论和金融学理论相结合,对监管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放松监管是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每个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复杂起因,但共同点是非理性狂热造成了危机,危机的一部分原因是监管失灵。  放松监管与存款保险相叠加,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存贷危机的显著原因。同样,放松监管也是当今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监管未对股市及房贷市场的泡沫加以控制,加剧了周期性银行资本需求的下行。  放松监管像是对系统性风险日益自满的反映,与有效市场的发展一同成为监管失灵的因素。几十年的市场发展均未经历系统性风险,太容易令人想象免于风险的市场架构已经形成。监管者似乎忘记监管的意义在于抑制投机泡沫的增长或者防范过分自满情绪的产生。有效市场理论的微妙效果使得监管者专注于防范微观层面的管理失当,忽略市场本身的问题。  三、对于金融改革的措施与建议  作者认为,政府机构的监管活动、自律组织、商业团体以及个体的规则制定活动应当以金融大众化、人性化为目标。金融大众化和人性化的实现需要依赖于监管者创造性地思考如何使得人们参与到健康且充满活力的金融体系。同时,金融人性化意味着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经济危机中人的因素,以及新兴的行为经济学领域。作者提出了以下金融改革的具体举措与建议:  (一)推动适合金融大众化与人性化的金融产品  1.共同基金等产品是政府推动金融大众化的**实例  在很长时间内,政府在金融创新服务民众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共同基金是政府主导金融大众化*为显著的例子 (通过《1940年投资公司法》执行),联邦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推行的养老金固定缴款计划与共同基金有效结合,帮助普通民众管理其投资组合。根据美联储基金账户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第二季度总计有价值6.78万亿美元的共同基金份额,与居民直接拥有5.50万亿美元市值的股票和3.88万亿美元的信用市场工具相比较,这是居民金融投资非常重要的一块。共同基金这一金融创新为个体提供了分散管理风险资产的能力。同时,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是国会在1960年主导的创新产品,允许小型投资者参与商业地产投资,也是金融大众化的重要一步。但作者提出,即使是共同基金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费用问题和在宣传方面误导投资者的问题,上述问题仍然需要改进。  政府推动共同基金这一创新意义重大,政府应当继续发挥其在金融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在实行金融大众化的过程中全面考虑风险管理路径以及民众对于创新产品的接受障碍问题。  2.推动标准化的产品有利于实现金融人性化与投资者保护  奥巴马政府的财政部门对于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的规划中提到制定简单标准化的金融产品标准。其推荐标准化金融产品的原因主要是,近期一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于复杂金融产品的选择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创造标准透明的金融产品是金融人性化*佳实践,其更好地考虑了人性的弱点,避免阅读冗长的产品说明书以及权衡多种因素。与此同时,不能认为简单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就是过时的产品,如过时的传统房贷产品附加有很高的杠杆。发展创新性的标准产品应是今后金融产品的发展方向。  (二)独立的投资顾问有助于金融大众化与人性化的实现  关注投资者信息是金融大众化和人性化的重要方面。监管机构已经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投资者信息的可获得性与准确性,例如金融投资顾问和证券交易员均应按照监管部门与自律组织的要求进行考试、注册登记,政府要求加强信息披露,等等。但上述措施均有其局限性,如投资者对金融投资顾问过于信任,而忽视其销售产品的动机、信息披露的相关内容不能完全被投资者理解和接受,*终成为信息发布者的免责事项。  作者呼吁政府鼓励公正的、费用独立(Fee only)、忠诚的金融投资顾问发展。费用独立意味着投资顾问声明其不会收取客户小时佣金以外的其他报酬,忠诚意味着投资顾问承诺忠诚于投资者的长期利益。美国政府已经通过抵扣个人所得税的形式给予金融投资顾问相关津贴,但是适用者需要符合相关条款,很多中低收入者将被排除在外。作者建议政府给予所有进行上述声明的金融投资顾问以统一的津贴,这有利于投资者得到更好的保护,也有利于推广标准化的金融产品。  (三) 鼓励对冲市场有助于帮助风险管理大众化  对冲市场能够帮助风险管理大众化。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实质上是房地产风险管理不善所引起的。房地产风险对绝大多数中低收入的美国人非常重要,创立一个有流动性的市场为房地产风险管理提供工具,是金融大众化的体现。2006年5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开发了以家庭住房为标的和以房价指数为标的的期货市场,这些市场可以为对冲风险提供机会,也能用以预测未来五年的房价走势,为普通家庭分散风险提供了机会。尽管上述市场未发展起来,但这个期货市场后不久就出现了巨大的回撤,这预示着房屋价格会在未来几年内发生巨大下跌。虽然我们不认为市场高度有效,价格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预测真实价格走势,但如果人们已经关注到这个市场反应,他们有可能能够预测并采取措施避免危机。 (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募基金部贾丽丽 编译,摘自《改革美国金融市场》(Reforming U.S. FinancialMarkets,2011年出版)一书,原文《金融的大众化与人性化》(Democratizing andHumanizing Finance),文章的作者为Robert J. Shiller)。
  • 03-25
    2016

    券商新三板挂牌费用提至200万元 无法阻挡新三板飞速发展

        注册制延迟推出,战略新兴板被删,然后还剩下什么?是的,新三板地位毫不动摇的同时还在日益壮大。新三板分层制四月开始“彩排”,随着新三板市场监管日趋严格、利好消息频现,新三板主办券商所收取的费用自然水涨船高。新三板券商主办费用再次水涨船高随着新三板市场火爆,主办券商挂牌收费也水涨船高,原来100万左右的费用,如今**涨到200万。据从券商处获知,目前主流券商的挂牌新三板的费用普遍在150万元左右,甚至有券商报出200万的价格。目前的挂牌费较2015年的100万元的费用翻了两番。这还要根据企业挂牌的难易程度,一些改制程序比较繁琐的项目,要价到200万以上。近年来新三板券商主办费用一直呈上升趋势。2010年到2011年,主办费用在50万元左右;2013年到2014年涨到了80万-100万元。新三板主办费用参差不齐原因有以下四种:一是拟挂牌企业的实力、成长性以及企业和券商的合作关系;二是着眼于冲量的券商和想集中力量做精品项目的券商在挂牌阶段的收费也会不一样;三是如果企业挂牌之后短期内可以转做市的项目和挂牌之后还要等很久才能转做市的项目,收费也会不同;四是,不同地区企业的挂牌费用也差距较大。上述人士表示,主办费用增加主要是因为券商业务风险提升以及人工成本增加。众所周知,哪怕你跟券商是亲戚,券商都是看利润“办事”的。若企业挂牌后马上计划进行做市的话,一般会受到券商的青睐,主办费用自然能够有商量的余地。券商挂牌业务火爆新三板这个市场的火爆,**吹起的“风口”是挂牌上板业务。目前,挂牌的企业达到2700多家,还有800多家排队中。而我国中小企业达到1900多万家,大家共同的困难是融资难和融资贵。所以,企业追捧新三板挂牌也是情理之中,预料之内的事情。小微企业挂牌新三板也点燃了券商的市场。本来券商对新三板小微企业挂牌业务不是很感兴趣,因为券商的人力成本高,新三板企业的挂牌费用才一二百万,费用太低,难入券商“法眼”。然而,成千上万的小微企业以量取胜,券商也不得不开始关注。一个大企业上市,能拿到承销费3000万,但大企业IPO太难,有的多年都未上市。而小企业一家200万,100家就是2个亿,在IPO暂定的行情下,新三板“蛋糕”券商不得不重视。某家券商负责人表示:“半年前还是我们到处出去找项目,现在是企业天天找上门要挂牌,我们常常婉拒。”新三板作为新兴创业板,上板门槛低,未来会成长为沪深交易所的补充,市场空间巨大。券商为企业“转身”后要起导师作用由于*近上板市场火爆,尽管股转系统没有设定财务门槛,但市场选择的结果是,券商开始主动设定门槛和规则。在此之前,“500万净利润”成为了券商筛选新三板企业的硬性条件,目前这个硬性条件也悄然发生变化,有券商人士表示,如今企业至少1000万元的净利润才能引起券商的注意。券商对资本市场释放的信号是正确的。如果是比较差的企业,即使挂了牌,也拿不到融资。新三板本身是开放的资本市场,只设立底线,不人为设置门槛,具体的“门槛”留给券商去设定,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所以,未来券商金融中介的专业性将显得越来越重要。近期,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部向各家证券公司下发了《关于对执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开展自查工作》的通知。新三板正迎来新一轮的合规自查。据了解,监管层将对新三板包括推荐、经纪、做市等在内的各项业务进行合规自查,尤其要严查为不符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的投资者开通权限的违规行为。监管层加强新三板合规管理有助于防范业务风险,这将为即将实行的新三板分层制度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找券商一定要门当户对!”这是众多机构和业内人士对拟挂牌新三板企业的忠告。因此建议广大拟挂牌的企业,选择券商不能单纯看挂牌费用,而应着重于分析所选择的券商除了能帮你顺利挂牌新三板以外,在今后的发展中还能为企业带来其他额外的优质资源,能够陪伴企业共同成长壮大的券商才是合格的券商。                       转载于:三板虎微信公众号。
  • 03-13
    2016

    千亿险资高调挺进股权投资市场,四种姿势拥抱PE

    千亿险资高调挺进股权投资市场,四种姿势拥抱PE二级市场表现不尽如意,保险资金正携万亿体量资金冲向股权投资领域,而目前投向PE领域的险资规模已达千亿。1险资投PE意愿浓厚继券商直投涉足股权投资引起PE界震动后,一个更大量级的机构投资者已经来了。券商中国记者获得的一份保险投资专项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保险资金共参与了32起PE投资事件,投资金额高达1514.79亿元,总共涉及17家保险机构,其中投资总额**的是中国平安,投资金额占到2015年险资PE投资总额的绝大部分。目前险资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的规模并无公开数据,上述数据的发布方上海容天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对保险资金投资PE事件进行了持续跟踪。除了得出以上数据,容天金融还发现,保险公司正在通过几种渠道加码股权投资。“保险资金必将成为股权投资市场重要力量。”容天金融旗下的保险投资网总经理方少华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方少华表示,私募股权基金具有5-7年的投资周期,流动性相对较低,这与保险资金的匹配度非常高,保险资金是仅次于养老基金的*适合投资于私募股权的机构投资者。从保险公司角度来看,中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具有较稳定的回报率,是投资组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资本市场的不尽如人意,也让不少保险机构密切关注私募股权投资。在券商中国2月中旬发布的中国保险CIO调查显示,股权投资是2016年保险公司重点关注以及愿意增加投资意愿的三大领域之一。24种模式参与PE2014年保险资金参与PE的公开案例还****,2015年的险资PE投资事件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上海容天金融的调研显示,目前保险资金参与股权投资主要模式有四种:即股权收购、间接投资、险资设立PE,以及其他类型。当前我国险资投资PE以间接投资为主,其次为直接的股权投资和险资自己设立PE机构或PE基金等方式进行投资。2015年,险资间接参与PE投资的事件有6起,投资规模1214.11亿元,占到2015年险资PE投资总额的80.35%。间接参与的特点方面,从投资标的来看,险资更偏爱与政府机构有关的基金产品,例如中国平安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组建了国内首只安全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就合作机构来讲,险资更偏爱与国内外**的PE机构合作,如同创伟业;在投资时点上,去年6月份股灾之后,险资出手的次数有所下降。2015年险资通过收购股权方式进行投资的事件共有19起,远远多于间接投资的方式,但投资总额仅为262.17亿元。以股权收购方式进行投资的险企大多成为了投资标的的控股股东,**控股比例达到93.44%。股权收购标的主要集中为金融机构、医疗健康行业企业、大型外资公司,如蚂蚁金服和Uber等案例。目前为止,险资设立PE的案例并不多,但是险资在PE领域的投资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2015年险资设立PE事件共4起,涉及金额38.51亿元。从设立标的来看,1起为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剩下的3起均为关于金融投资机构。其他方式是指保险公司与其他机构相结合,创造新的合作机制来完成。2015年总共发生3起合作事件,集中在交通出行、医疗健康等领域。3万亿体量引发地震相比券商直投,保险可谓是一个“巨型”机构投资者。2015年,保险业总资产12.3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66%。按照保监会规定权益类资产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30%,理论上保险资金可用于股票和股权投资的规模为3.71万亿。对比同期券商直投公司,注册资本434亿元再加上管理资金,总规模在千亿左右。保险股权投资可运用资金是券商的数十倍。“当年券商直投进入PE界的时候已经引起了行业震荡,其实保险资金的进入才是真正的地震。”一位券商系PE公司人士表示。根据保险投资 “稳健、安全”的原则,以及相关监管要求,目前保险资金的投资主要在大健康、大消费、大金融等领域。一位PE界人士表示,过去保险机构投资PE,往往要求兜底、每年有稳定现金流,这令PE机构难以接受,成为阻碍险资和PE合作的重要原因。不过,现在保险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正在提升。一位保险公司股权投资部门人士表示,由于投资PE在整体资产配置中的比例不大,保险公司的PE投资更多地参照市场标准,不再一定要求项目具有定稳现金流,公司内部会对每一笔投资的偿付能力影响进行测算。                                                转载自:券商中国微信公众号
  • 01-19
    2016

    国办金融事务局已设,离“超级监管者”还有点远

     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宋泓均透露,近日媒体所称的“国务院办公厅(以下简称‘国办’)下设金融事务局”确有其事。“刚刚成立。国办已经将其国办秘书二局六处独立出来设立金融事务局,主要负责协调金融和经济监管机构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一行三会’的行政事务协调,但不涉及具体业务的执行落实。”宋泓均说。1月16日,国办相关人士确认,目前国办金融事务局已经开始运行。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教授黄震在接受采访时评价说:“目前‘一行三会’的权力过于碎片化,金融事务局的设立有利于‘一行三会’之间的沟通,建立一个协调机制;从中央与地方层面上说,新成立的金融事务局有利于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的对接。”2015年夏季,中国股市崩跌,改变传统的“一行三会”金融监管构架、统一监管体系以恢复股市信心、防范金融风险的呼声开始变得迫切;新年伊始,中国股市“熔断”触发再度倒逼监管升级—国办金融事务局浮出水面。过往“一行三会”之间协调乏力,中国金融体系亟待出现一个“超级监管者”。但从目前职能看来,新成立的国务院金融事务局离这个角色的距离有点远。据了解,国办金融事务局属于正厅(司、局)级部门,而“一行三会”均为部级。“现在确实有人提出需要设立一个‘大一统’的机构来加强统一的金融监管,但金融事务局主要还是一个协调机构。”黄震总结。未来职责据上述国办相关人士介绍,新成立的国办金融事务局,是由原国办秘书二局下属的六处剥离出来后,独立升级而来的。国务院办公厅是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理国务院日常工作的机构。2008年,按照《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2008]11号)的要求,国办下设秘书一局、秘书二局、秘书三局、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督查室、电子政务办公室、人事司、行政司、财务室等9个内设机构。国办秘书二局也被称之为“国办经济局”,主要负责办理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道、水利、农业、商务、银行、审计、国资监管、海关、税务、工商管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统计、林业、旅游、气象、证券、保险、电力监管、扶贫、供销、贸促及港澳经济等方面的文电、会务和督查调研工作。新成立的金融事务局成立后,原秘书二局工作职责中的联络协调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将被剥离出来,交给其打理。上述国办人士透露,国办金融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和国办其他秘书局的人员配置一样,是从下属相关部委、办、局以及对应其它国字头企事业单位中抽调上来的,具备较为系统和完善的专业知识和行政知识。“比如,管银行的可能是从央行及其他商业银行体系出来的,也可能是从银监会系统抽调上来的,他们对所涉及部门的业务、人事及行政管理条线都极为熟悉”。事实上,在过去延续至今的管理架构当中,国办秘书局的任职人员与下属部委的职能人员是可逆的:除了从下属部委被抽调到国办秘书局工作,也有从国办秘书局派往对应联络部委等机构任职的:2014年12月,国办秘书二局局长曹宇就调往中国银监会担任副主席、党委委员。针对“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李振江将出任国办金融事务局副局长并主持工作”一说,上述国办人士表示,李振江目前的确已经到位。李振江系央行出身,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政策研究处处长,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综合管理部副主任等要职。2007年,李振江进入中国农业银行负责股份制改造工作,2013年升任中国农行副行长。对接地方金融监管?除了协调国内金融和经济监管,据黄震分析称,金融事务局的设立或涉及协调地方金融办。目前,地方金融办在中央层面尚无对口的联系部门。此前,依照国务院要求,由央行牵头研究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的工作协调机制。这一工作职能的移交,显示了国办金融事务局和央行之间有了大致分工,但“超级监管”具体架构目前仍未有定论。2016年开年,央行就宣布实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备受业内关注。宋泓均指出,在央行内部,一直有声音要求三会并回央行,理由是“它们明明都是从央行的体系内分出去的”。实际上,中国金融监管架构改革已无可回避。2015年11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近来频繁显露的局部风险特别是近期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说明,现行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目前,外界有关金融监管架构的建议均没有跳出美、英两国现有的监管模式。英国金融监管模式是建立以央行为核心的综合监管体系,如果中国借鉴其经验,就应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合并且纳入央行统一管理;如果参照美国模式则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现有的三会不变,同时赋予央行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权限。此外,也有声音称先安排过渡性政策,再逐步将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监管职能收归央行大框架下管理,以免短期大动作调整对金融体系造成影响。2013年,国务院曾发文明确“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由央行牵头协调,央行办公厅负责执行这一职能。目前,央行依旧负责牵头“一行三会”金融监管政策方面的协调;而新成立的国办金融事务局,则将主要负责“一行三会”行政事务方面的协调。转载自时代周报
  • 12-09
    2015

    投机行为论全解析

    一、人类的能和不能1、对价格运行方向的判断:至今为止,人类不能做到对价格运行方向的判断**正确。不论什么样的市场条件组合所构成的模块,只要标本采集数量足够多,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当市场运行状态满足模块定义时,价格运行可以上涨、可以下跌、可以横向调整。虽然人类不能做到对价格运行方向的判断**正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去发现各种不同市场条件组合所构成的模块,其上涨或下跌的发生率。2、对价格运行幅度的判断:在道氏理论的哲学思想体系中有这么一条定理,叫“主级正向波不可测定定理”。该项定理说明,主级正向波的时间和幅度是不可测定的。100年以前的人类没有能力测定主级正向波,现在的人类同样没有能力测定主级正向波。所以建议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应采用趋势跟踪技术,而不要采用趋势预测技术。现代金融投资的趋向是追求投资行为的科学性,强调对投资行为后果的定量评估。在投资研究过程中可遵循以下道理。虽然人类不能做到对价格运行幅度的判断**正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去发现各种不同市场条件组合所构成的模块,价格运行幅度在固定区间内的发生率。3、基本推论:由上述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论。在金融市场上,对于使用技术工具的投资人而言,不存在下述的硬规律,即:“当满足A条件时,B事件一定发生”。很多技术型投资人,以此为追求目标,去苦苦努力,但结果往往是在投资市场上损兵折将。他们在总结经验时,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投资的失败是因为自己的功夫还不到家,有待继续努力”,而不知道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当满足A条件时,B事件一定发生。)根本不存在。如此说来,技术工具应该没有用了,恰恰不是,技术工具是有用的,因为市场存在着另一种软规律,那就是:“当满足A条件时,B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多少”。由于人类不能做到对价格运行方向及运行幅度的判断**正确,所以在实际投资操作过程中,投资人不能以单次行为结果为追求目标,只能以N次重复投资行为的总结果为追求目标。我们由此可得出如下引论:“在金融投资范畴内,把N次重复投资盈利的必然性建立在单次投资行为盈亏随机性的基础上是一个正确的投资哲学思想。”二、技术型投资的真谛1、技术型投资成立的三大前提:①市场价格包容一切:市场价格能够包容一切影响市场的因素。假定有N个因素同时影响市场,其中X个利多,N-X个利空,这N个利多或利空的因素将在市场中形成合力,这个合力将决定市场价格的运行方向。技术型投资所研究的主题是在上述合力的作用下,市场价格将怎样运行;②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翻开历史图表,我们很容易发现,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推动与调整交替出现,构成一轮一轮的趋势。③历史会重演:这里所说的重演,指的是概率意义上重演,而不是机械式的重复。在所有的相关资料中,我们可以见到历史会重演的说法,但有关的逻辑推论却无从查找,鉴于此,本人尝试推论历史会重演,仅供参考。2、由于在金融市场的技术型投资中,不存在必然事件,只存在条件概率事件。所以投资人追求成功的真谛应该是:“遵循从事大概率事件的原则,不追求单次行为的结果,而追求N次重复行为的总结果”。3、基于同上原因,对于所有技术工具,都必须在概率水平上来论其投资功能。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谈论:“技术分析没用,某分析师说某日行情会上涨,结果却跌了”。上述这段谈论中包含了两个人的错误理解A:该谈论者对技术工具的功能和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理解错误,这种现象很常见。B:职业分析师也错误的理解技术工具的功能和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这种现象很可怕,因为其结果往往是害己害人。三、金融投资相关概念的重新理解1、关于投资风险:(1)风险的概念:泛谈风险,它是一个概念,表示金融投资过程中潜在的亏损可能性。而对于一个成熟的职业金融投资者而言,在每一次具体的投资计划中,其投资风险是一个具体而精确的数字。(2)风险的来源:金融投资的风险不是来源于金融市场,而是来源于投资者的投资方法,同一帐户在同一金融市场上,不同的投资操作方法所体现的风险特征是完全不相同的;(3)风险的本质:投资成本。金融投资成本的表现形式就是在投资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4)预期风险与预期利润之间的逻辑关系:类似钓鱼过程中鱼饵和鱼的关系。2、金融投资内功的修炼方法:读图记图是金融投资内功修炼的**方法。假设某一投资者,不懂任何投资理论,也不掌握任何投资工具,只要能记住5000幅K线图,他就是个投资高手。虽然他不会任何招式,但是他内功深厚,类似武学范畴内的内功大师。该类投资者只要略通投资原理,其交易效果就会好于金融市场上绝大多数没有内功的交易者。读图记图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掌握这些技巧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通用方法:将显著的顶底分为三类,分别用来标示主级正向波、次级逆向波和日间杂波。然后将同类顶底之间的价格波动进行波段划分,分别记忆每一波段的规模、速率、量能、必要的动力系统状态等。深厚的投资内功,不仅是图式化交易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模式化投资研究过程中,提出模块假说的必要条件。3、在金融投资领域内,非职业投资者投资行为画像:在金融投资市场上,一个非职业投资者在某一固定时点买入一只股票或者买入一个期货合约,事件的本质是这样的:在他当时所面临的咨询状态(该咨询状态可以是技术分析结论、可以是基本分析结论。)下,他认为价格上涨是大概率事件,于是他去买进。但是有三个问题他是不能解决的。(1)某个人认为某固定咨询状态发生时,价格上涨是大概率事件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市场认可该固定咨询状态发生时,价格上涨是大概率事件才有意义。非职业投资者没有能力保证个人认识与市场认可的吻合。(2)价格上涨事件发生的概率具体是多少?不知道。因此其交易方式没有注码调节功能。(3)很多投资者交易行为缺乏计划性,没有明确的进退场规则。一旦交易展开,人性的弱点(如贪心、期望、恐惧等)就会严重影响客观的判断。4、盈利能力的标志:所有的金融投资参与者都希望自己拥有盈利能力,那么盈利能力的标志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有着不正确的认识。有三种能力常被误认为是盈利能力,现逐一剖析。(1)、盈利经历不等于盈利能力:有些人有过阶段性盈利或一次性盈利的经历,便以为自己拥有了盈利能力,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盈利经历不等于盈利能力。(2)看对行情的能力不等于盈利能力:有些投资者看对行情的能力较强,便以为自己拥有了盈利能力,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首先,如果其投资行为没有风险监控措施,即不止损,那么只要看对行情就能盈利。但是人类没有能力保证对价格运行方向的判断**正确。如果某次看错了,那就是灭顶之灾。其次,如果其投资行为有风险监控措施,即有止损规定,那么看对行情也可以输钱。(3)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不等于盈利能力:有些机构投资者对某只股票或某个期货合约控盘超过一定的百比时,其交易行为会影响市场价格,甚至在短时间内决定着价格的涨跌。但是这种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不等于盈利能力。庄家输钱的案例,在国际国内的金融市场上发生过很多次,也就是说,拥有影响市场价格能力的投资者,照样可以输钱。5、金融投资的生命线:坚持执行交易计划是金融投资的生命线。一个投资者执行一次交易计划很容易,但是执行一次交易计划是没有意义的。这里可以引用***说过的一段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推论:“一个投资者执行一次交易计划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的交易都执行了计划,没有更改计划的交易,没有无计划的交易。”调查数据显示,在全体金融投资参与者中,能连续10次执行交易计划的投资者占20%,能连续20次执行交易计划的投资者占10%,能连续100次执行交易计划的投资者所占比例小于1%。这就是在金融市场上绝大多数人是输家的根本原因。6、K线图分解:我们通常看到的k线图可分解为三条曲线,A、基本市场供求曲线,B、投机因素曲线,C、政策曲线。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价格曲线是由上述三条曲线,叠加合并而成。基本供求曲线波动周期较长,曲线波动平缓。投机因素曲线波动周期较短,有时剧烈。政策曲线显示出较强的突发性。基本分析所研究的对象是基本供求曲线,中、短期技术模块所研究的对象是投机因素曲线,也就是全体市场参与者与群体行为的规律性。长期技术模块所研究的对象是投机因素曲线加基本供求曲线,这其中不仅含入了群体行为规律而且含入了基本经济规律。7、技术分析的研究层面:在上述三条曲线中,技术分析所研究的是投机因素曲线。换句话说,技术分析所研究的是全体金融市场参与者群体行为的规律性。使用技术手段定义出模块概念,把交易机会模式化,这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型投资。这种模块定义过程实际上是用电脑听得懂的语言定义出一个可公度的概念。假设在沙漠里有一个点,立着一块空白的石碑,一个人走到这里,继续前进还是转头后退,结果是随机的,是没有规律的。但是10万个人在这里做选择,就可能有规律。如果10万人的选择是前进、后退各50%,没有呈现出显著的规律特征,我们可以在石碑上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继续测定。如果我们在石碑上画一幅美好的风景,是不是继续前进的人会增多呢?如果我们在石碑上画一幅恐怖的图案,是不是转头后退的人会增多呢?而这美好的风景和恐怖的图案就相当于金融投资领域内不同的模块概念。我们做金融投资的专业研究,就是要去发现各种不同的市场状态发生时,金融市场参与者群体大概率的选择是什么。8.投资与赌博的概念:(1)赌博是盲目的、无目的的下注行为,无法评估每次下注行为的胜算概率.也就是说不能掌握胜算。(2)投资是在能充分评估每次下注行为胜算概率的基础上,进行的博弈行为.也就是说能够掌握胜算.(3)以上两者仅在概念上有差异,是不分场合的,如果在赌场中,能够掌握胜算,就是投资行为;如果在金融投资市场中,不能掌握胜算,就是赌博行为。实际上,在金融市场中大部分人一直在进行着简单的赌博行为,所以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盈利的记录,但这并不能代表他能够长期持续性的获利.9、对待市场的态度:(1)赌博的态度:主观的、情绪化的、一相情愿的。(2)投资的态度: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严密的、具有正期望值投资盈利率的博弈计划进行投资。10、分析家和投资家的区别:(1)目标不同:分析家的目标是未来价格走势的预测或未来价位的预测。而投资家的目标是在研究价格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确立价格波动中非随机部分的统计特征,从而制定正确的交易规则。(2)投资哲理截然不同:在投资家眼中,市场风险是不可能根本避免的,在风险*小的前提下追求利润**化,才是投资的基本原则。投资家奉行的哲学是尽量“少错”,尽量“小错”。而分析家奉行的哲学是尽量“对”。表面上看,好象两者差别细微,但是从交易心态和对交易行为的指导上看,却是千差万别的。11、图式化投资和模式化投资的区别:图式化投资是对交易机会进行定性判断,强调行为的艺术性,心理素质要求极高。有很多大师级的投资家属于图式化交易者,如江恩、史泰米亚等。模式化投资是对交易机会进行定量判断,强调行为的科学性,心理素质要求相对低一些。模式化投资是对冲基金和一些大型跨国基金的主要投资手段。12、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的区别:技术分析派认为市场永远是对的,所使用分析数据为交易数据,适合战术性投资,风险控制能力极强,多重市场适应性极强。基本分析派认为市场永远是错的,所使用分析数据为基本市场数据,适合战略性投资,风险控制能力极弱,多重市场适应性极弱。不管使用什么手段分析市场,工作模式都是相同的。“如果A(已知条件)、那么B(推论结果)”是所有分析流派共同的工作模式。这里的条件A必须具有以下属性,分析工作才有意义。(1)、可获得性:交易数据极易获得,基本市场数据较难获得。(2)、真实性:交易数据可在无成本的前提下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要保证基本市场数据的真实性,需要很高的成本。(3)、及时性:现代通讯极为发达,交易数据可及时获得。基本市场数据获得的及时性无法保证。对于战略性投资而言,基本分析是必须的。对于战术性投资而言,技术分析有着很强的优越性。13、金融投资技术工具的范畴:金融投资技术工具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1)、图形结构分析理论。如道氏理论、波浪理论、江恩理论、四度空间理论、循环周期理论等。(2)、动力系统,即所有的指标。如KD、MACD、RSI、DMI等。(3)、价量研究理论。14、技术工具的定义:技术工具是在不同的市场状态描述体系中用来衡量市场价格运行形态所呈现的概率意义上的规律的工具。15、技术工具仅仅是工具:技术工具仅仅是工具,就好比枪手手中的枪;剑客手中的剑。同一只手枪,拿在许海峰的手里,能打个世界**,拿在一般人手里,什么也打不到。难道问题是出在枪吗?当然不是,问题是出在人。同一把宝剑,拿在成名剑客的手里,是无比的利器,拿在樵夫的手里,其功能就是一把砍柴刀。同理,技术工具的应用效果完全取决于使用者。16、技术模块和交易系统:广义上说,交易系统是完整的交易规则体系。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给出技术模块和交易系统如下具体定义。一个有正期望值盈利率的市场概念(该概念可以使用交易数据描述形成,也可以使用基本市场数据描述形成。),加上一套明确**的进退场规则(一个进场规定,两个退场规定。),便构成一个简单的技术模块。若干模块组合在一起,便构成综合交易系统。17、技术模块胜算概率的定义:由进场状态规定开始计算,价格波动触及止损状态规定之前达到盈利退场状态规定的概率。18.系统交易方法:要想使金融投资的行为后果得以量化评估,只有通过程式化交易系统才能实现。不管投资市场上发生什么事,*终都体现在价格、成交量、时间上,那么我们就尊重市场的客观实际行为,利用价、量、时三因素,对交易状态进行定义,做出数学模型。再对所有的历史图表进行检验,得出以下指标的量化结果:胜算率、利润风险比、概率分布特征、信号发生频率、人为不可控风险发生概率及单次**亏损额度、平均年回报率、10年资金变化曲线等。如果量化结果在足够的采样数量下检验具有可操作性,那么我们只要以后严格执行它即可。19、2%原则:2%原则是本人所提倡的帐户资金风险管理原则。也就说任何单次风险额度必须小于帐户资金总额的2%。那么怎样在实际的投资操作中切实的执行该原则呢?具体做法如下,在设计一次交易计划时,用进场规定状态出现时的价位减去止损规定状态出现时的价位得一差值M,该差值M为基本交易单位(期货是一手、股票是一股。)的交易风险。用帐户资金总额的2%除以M所得的商即为应该交易的期货合约手数(或股数)。举例说明,假设帐户资金总额为100万,则任何一次交易,如果风险发生,亏损资金必须小于2万。如果一手单的风险是100元,则可以交易200手;如果一手单的风险是200元,则可以交易100手;如果一手单的风险是400元,则只能交易50手。以2%原则来管理帐户风险,就行为结果而言,被市场以连续亏损形式消灭的概率比飞机失事的概率小5万倍。20、论技术模块的使用效果:技术模块的使用效果不是完全取决于模块本身的性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种吻合。(1)模块与使用者的心理特征吻合:任何一个技术模块,在研制过程中都嵌入了研制者的心理特征。如果研制者的心理特征与使用者的心理特征不吻合(如两者的心理特征一个呈冒险激进特征,另一个呈保守稳健特征),则任何性质的技术模块都不可能有好的使用效果。上世纪70年代,美国华尔街流行“黑匣子”,后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此。(2)模块与所操作资金的特征吻合:资金的特征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风险承受能力、盈利预期和使用周期。如果用以高风险高回报为特征的技术模块操作风险承受能力低的资金,就可能因打破风险底线使整个操作以亏损告终。如果使用循环周期较长的模块操作短期资金,则可能会因为操作次数不足够,平均概率无法体现,使整个操作以亏损告终。21、使用系统交易的前提条件:所交易头寸和市场价格相对静止是使用系统交易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市场价格不会因为所交易头寸的介入而产生推动。若所交易头寸占市场份额较大,足以推动价格,这是有庄盘意味的战略性投资,不可以使用系统交易方法。四、图式化交易范畴内的相关问题1、“顺势交易”是技术型投资操作的基本原则:“顺势交易”的前提是要事先明确“趋势”的方向。“趋势”是道氏理论中的概念。在道氏理论中,用依次递升的顶和底描述上涨“趋势”;用依次递降的顶和底描述下跌“趋势”。但是在道氏理论中没有明确阐述用什么级别的“顶和底”来描述哪个级别的“趋势”。例如,用N天顶(顶前N/2个交易日和顶后N/2个交易日的所有成交价均低于此顶价。)来描述主级正向波。用M天顶(顶前M/2个交易日和顶后M/2个交易日的所有成交价均低于此顶价。)来描述次级逆向波。那么N和M数字范围究竟该怎样确定,这个问题道氏理论没有解决。然而,这是所有金融投资者都必须面对共同问题,鉴于此,我们对该问题做了研究计划,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有了一些结论。大家也可以回去自己研究,总之,这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顺势交易”就是在涨势中制定并执行多头“交易计划”;在跌势中制定并执行空头“交易计划”。不可以将“顺势交易”简单地理解为“涨势中就去买入、跌势中就去卖出。”这样的概念。万一买错了或者卖错,怎么办?要有应对措施;如果买对了或者卖对了,在什么状态下了结平仓?行为规则亦应明确。2、技术型投资操作两种常用的建仓方式:(1)涨势中,在调整形态的底部买入;跌势中,在调整形态的顶部卖出。(2)调整形态突破时,跟进。3、强调操作行为的计划性:在金融投资过程中必须强调行为的计划性,杜绝行为的随意性。“坚持执行交易计划”是金融投资的生命线。然而“坚持执行交易计划”的前提是必须在交易之前制定好明确的“交易计划”。所谓“交易计划”就是指一个明确的进场规定(开仓状态规定),加上两个明确的退场规定(亏损退场状态规定和盈利退场状态规定)。4、单次或阶段行为结果不能标示行为方法的性质:很多投资者用单次或阶段行为结果来标示行为方法的性质,这是错误的。这就好比在一张纸上画一个五角星,我们完整地看这张纸,可以得出准确结论,这是一个五角星图案。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其中的一个部分,而这部分恰好没有划痕,我们有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张纸上什么都没有。如果我们用单次或阶段行为结果来定性行为方法的性质,很可能会出现与上述例子类似的偏颇。在我们使用一种固定方法进行交易的时候,不能因该方法单次或阶段性的良好表现而判定其为科学的好方法;也不能因该方法单次或阶段性表现不好而判定该方法其不是科学的好方法。总之,单次事件或阶段性表现没有意义,必须在全面衡量(在全球金融数据库范围内衡量)的基础上判定行为方法的性质。5、人类思维和记忆的偏好:人类思维和记忆的偏好也会诱导我们误判行为方法的性质。一般说来,人们更容易记住他喜欢记住和愿意记住的事物,如“盈利经历”。排斥记忆他不喜欢记住和不愿意记住的事物,如“亏损经历”。这种思维和记忆偏好,有可能会导致我们对行为方法性质的判断不准确。作为金融投资者,必须有意识地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6、要用“三分法”的思维方式理解价格运动:人们习惯于‘两分法’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非此即彼”的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来理解价格,得出的结论会是“非涨即跌”。但是价格运动会有超过1/3的时间是在横向调整,存在“非此非彼”的状态。所以,我们必须用“三分法”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价格运动。这对于制定投资计划意义重大。我们在制定投资计划的时候,要尽量避开横向调整阶段。7、本金大于机会、机会大于利润: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本金的安全是第一位重要。可以为了确保本金的安全而放弃交易机会。这就是本金大于机会。当持仓头寸有一定浮动盈利的时候,为了博得一**趋势的机会,可以放弃既得的浮动盈利。这就是机会大于利润。绝大多数投资者,在其持仓头寸有一定浮动盈利的时候,会患得患失,急于套现蝇头小利,从而失去赢取一**趋势的机会。这就属于不敢赢。敢输不敢赢是大多数投资者的通病,敢赢是成为职业投资家的**一关。8、三个基本问题;就图式化交易而言,投资者在任何一次投资决策之前,都要问一下自己三个基本问题。(1)、我的交易顺势吗?(2)、该次交易的风险明确吗?(3)、如果风险发生,我可以坦然接受吗?如果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可以做交易决策。如果上述三个问题中有一个答案是否定的,不可以做交易决策。9、不可用交易结果的盈亏来衡量交易行为的对错:在图式化交易范畴内,不可用交易盈亏来衡量行为的对错。对于亏损的交易而言,如果投资者严格地执行了交易,只是因为小概率事件发生而形成了亏损,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可能是正确的;对于盈利的交易而言,如果投资者没有严格地执行交易计划,在价格没有达到盈利目标的情况下盈利退场,那么,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可能是错误的。总之,判断投资行为对错的**标准,是要看投资者是否严格地执行了交易计划。不可用交易结果的盈亏作为判断标准。                                                              版权:来源 期乐会 ID:qlhclub
  • 08-26
    2015

    承租人对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1、租赁开始日的会计处理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通常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和**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之间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但是如果该项融资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大,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可按**租赁付款记录租入资产和长期应付款。这时的“比例不大”通常是指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总额小于承租人资产总额的30%(含30%)。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融资租入资产和长期应付款额的确定,承租人可以自行选择,即可以采用**租赁付款额,也可以采用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和**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这时所讲的 “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是指租赁开始日在出租者账上所反映的该项租赁资产的账面价值。承租人在计算**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如果知道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应当采用出租人的内含利率作为折现率;否则,应当采用租赁合同中规定的利率作为折现率。如果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和租赁合同中规定的利率都无法得到,应当采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其中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使**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资产原帐面价值的折现率。2、初始直接费用的会计处理初始直接费用是指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的过程中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费用。承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通常有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谈判发生的费用等。承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其帐务处理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3、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在融资租赁下,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的租金中,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承租人支付租金时,一方面应减少长期应付款,另一方面应同时将未确认的融资租赁费用按一定的方法确认为当期融资费用,在先付租金(即每期起初等额支付租金)的情况下,租赁期第一期支付的租金不含利息,只需减少长期应付款,不必确认当期融资费用。在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承租人应采用一定的方法加以计算。按照准则的规定,承租人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用直线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在采用实际利率法时,根据租赁开始是租赁资产和负债的入账价值基础不同,融资费用分摊率的选择也不同。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租赁资产和负债以**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入账价值,且以出资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折现率。在这种情况下,应以出资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分摊率。(2)、租赁资产和负债以**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入账价值,且以租赁合同中规定的利率作为折现率。在这种情况下,应以租赁合同中规定的利率作为分摊率。(3)、租赁资产和负债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为入账价值,且不存在承租人担保余值和优惠购买选择权。在这种情况下,应重新计算融资费用分摊率。融资费用分摊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使**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等于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的折现率。在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对租赁资产余值提供担保的情况下,与上类似,在租赁期满时,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全部摊完,并且租赁负债也应减为零。(4)、租赁资产和负债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为入账价值,且不存在承租人担保余值,但存在优惠购买选择权。在这种情况下,应重新计算融资费用分摊率。在租赁期满时,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全部摊完,并且租赁负债也应减为零。(5)、租赁资产和负债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为入账价值,且存在承租人担保余值。这种情况下,应重新融资费用分摊率。在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对租赁资产余值提供了担保或由于在租赁期满时没有续租而支付违约金的情况下,在租赁期满时,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全部摊完,并且租赁负债也应减少至担保余值或该日应支付的违约金。承租人对每期应支付的租金,应按支付的租金金额,,借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如果支付的租金中包含有履约成本,应同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同时根据当期应确认的融资费用金额,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4、租赁资产折旧的计提承租人应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1)、折旧政策计提租赁资产折旧时,承租人应与自有资产计提折旧方法相一致。如果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对租赁资产提供了担保,则应记折旧总额为租赁开始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扣除余值后的余额。如果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对租赁资产余值提供了担保,则应记折旧总额为租赁开始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2)、折旧期间确定租赁资产的折旧期间时,应根据租赁合同规定。如果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满时承租人将会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即可认定承租人拥有该项资产的全部尚可使用年限,因此应以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作为折旧期间;如果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满时承租人是否能够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则应以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者作为折旧期间。5、履约成本的会计处理履约成本种类很多,对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技术咨询和服务费、人员培训费等应予递增延分摊记入各期费用,借记“长期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对于固定资产的经常性修理费、保险费等可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借记“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等科目,贷记 “银行存款”等到科目。6、或有租金的会计处理由于或有租金的金额不确定,无法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摊,因此在实际发生时,借记“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7、租赁期满时的会计处理租赁期满时,承租人通常对租赁资产的处理有三种情况:(1)、返还租赁资产。借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科目。(2)、优惠续租租赁资产。如果承租人行使优惠续租选择权,则应视同该项租赁一直存在而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如果期满没有续租,根据租赁合同要向出租人支付违约金时,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3)、留购租赁资产。在承租人享有优惠购买选择权时,支付购价时,借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将固定资产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明细科目转入有关其他明细科目。8、相关信息的会计披露。承租人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与融资租赁有关的事项,主要有:(1)、每类租入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及账面净值。(2)、资产负债表日后连续三个会计年度每年将支付的**付款额,以及以后年度内将支付的**付款总额。(3)、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余额。即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总额减去已确认融资费用部分后的余额。(4)、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所采用的方法。如实际利率法、直线法或年数总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