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审委严把入口关 新股发行市场生态或现三大变化
2017-11-09

昨日晚间,证监会公布第37次发审会审核结果,当日3家上会企业两家通过,一家被否。这将“大发审委”正式展开审核工作以来的审核通过率暂时定格在56.4%。

  发审会通过率并不是为降低而降低,人为圈定低通过率指标也不是监管目的。但毋庸置疑的是,IPO审核趋严的监管取向已经确立,并将在“大发审委”的工作中得到强化。投行从业者及业内专家预计,严把入口关的监管新风向,可能会推动我国发行市场生态出现三大变化。

  变化一:投行更加审慎执业

  “通过率”上较高下

  从2016年265家拟IPO企业93.2%通过发审会审核,到今年前三季度390家企业84.1%顺利过会,再到10月17日“大发审委”履职以来39家IPO企业仅56.4%通过发行审核,发行人、中介机构、市场的关注重心已从排队拟IPO企业的“队伍多长”悄然转向“能不能过”。

  IPO项目被否,不仅意味着发行人短期内无缘资本市场服务,也意味着中介机构一番辛苦“竹篮打水”。如果所承做的项目连续折戟,保荐机构的商业信誉将受到影响而给后续展业带来不确定因素。

  统计显示,“大发审委”履职以来,被出具否决意见的14家企业共涉及10家保荐机构,其中有4家保荐机构遇到2个**项目集中被否的情况。

  “投行越来越在意通过率。IPO项目连续被否,不仅会引发业界及监管质疑,发行人也会慎重选择那些通过率较高的券商做业务。如果碰到造假上市,还可能受到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更是得不偿失。”某中型券商投行从业人士坦言,过会率一降再降的显著影响之一,就是投行审慎执业的压力持续上升。

  资深专家认为,在监管从严的大背景下,投行自身挑选企业项目的标准虽然也在不断提高,但提高的程度还不够。发行市场严把审核关,将促使保荐机构,以及会所、律所等中介机构更加审慎执业。为了提高保荐成功率,投行或将自主严控企业的各项指标。

  “一个可比照的例证是新三板市场。”上述专家表示,新三板市场采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审查机制,对拟挂牌企业提出五项基本挂牌条件,其中并无盈利指标要求。但由于该市场实施主办券商持续督导制度,实际操作中,中介机构较为普遍地在**挂牌和信披要求基础上,自主提高了遴选企业的标准。

  “新三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生态不同,但道理是类似的。投行要进一步回归主业,就必须尽职履责,发挥专业作用,帮助发行人规范运作,提升价值,而不是帮它们粉饰太平。”他说。

  变化二:发行人更趋理性

  “量体裁衣”选择市场

  能否通过“大发审委”火眼金睛的审视顺利过会,成为悬在排队拟IPO企业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发审会否决后,企业须在6个月之后才能重新提出IPO申请,如果因为财务造假原因被否,则3年内不得重启IPO。

  业内人士预计,低通过率反映出的从严审核趋势,将促使拟IPO的发行人重新审视自身条件及融资需求,理性选择合适的方式、合适的市场进行股本融资。

转载自新浪财经


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只有购买过该商品的用户才能评论。